来源:基金业协会
这期间,市场风格的切换以及各家公募的发行策略,最终影响到榜单的排名。
凭借在固收领域的优势,招商基金、鹏华基金、博时基金冲到了规模增速榜的前列;过于依赖权益投资的汇添富基金和兴证全球基金规模缩水,排名垫底;工银瑞信则选择了一条相对均衡的产品发行之路。
此前,市场曾测,随着工银瑞信董事长和总经理的变更,公司权益产品的发展战略可能会发生改变。没想到的是,最先求变的却是基金经理们。
最先迈出这一步的,是有着“电车大咖”之称的基金经理闫思倩。2022年初,从工银瑞信离职后的她转投鹏华基金,出任权益投资三部总经理一职。
上个月,老将黄安乐也选择了离开。公开资料显示,黄安乐2010年便加入工银瑞信,曾任权益投资部资深投资总监、权益投资能力三中心负责人,也是一位累计管理时间超过10年的基金经理。
不久前,又传出研究部金融地产研究组主管兼基金经理的王君正即将“奔私”的消息。
不到一年的时间,工银瑞信接连失去数员大将。而此前,其实很少听到关于工银瑞信某位知名基金经理离职跳槽的消息。这是因为“佛系文化”一直以来根植于工银瑞信的内部。
具体来说,不管是分析员还是基金经理,都比较专注自身的工作,不存在成天想着跳槽加薪,或者“奔私”的打算。业内人士认为这种风格大致源于背靠“宇宙行”的原因。
而公司中那些管理规模较大的基金经理,尽管与同行相比待遇很一般,但不论行情好坏,每年都能有不错的收入。如果跳槽去别家,一切恐怕都要从头再来。这对于习惯了“旱涝保收”的基金经理来说,显然是很难接受的。
所以,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工银瑞信的研究团队及基金经理都保持着一种“超稳定”的状态。
但从闫思倩投奔鹏华基金的那一刻开始,一直很“佛系”的工银瑞信基金经理们开始变得不那么“佛系”了。
对闫思倩个人而言,意味着从独立挖掘赛道股的“电车大咖”到领队作战的团队掌门的身份转化,也意味着一切需要从头开始。
而王君正“奔私”的消息如果属实,也意味着他同样需要从头再来。
究竟是何原因导致他们相继离开,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预见的是,工银瑞信投研团队的稳定性正在产生变化。
02 浴火重生
事实上,在工银瑞信早期的发展过程中,公司投研团队也曾经历过一段“非常时期”。
2005年6月,工商银行正式获得银监会批准发起设立基金管理公司,并委派郭特华筹备组建新基金公司——工银瑞信。
那一时期,国内股权分置改革刚刚启动,资本市场发展进入攻坚阶段,市场期盼着更多理性机构投资者的出现,工银瑞信应运而生。
成立之初,工银瑞信被认为是一家前途无量的基金公司:董事长为工商银行行长杨凯生,总经理为出身资管部的郭特华,大股东工商银行是中国每年基金销售量最大的银行,其在基金资产托管市场上的份额占比超过3成。
所以,时任工商银行董事长的姜建清,即定下“力争使管理基金规模进入国内前三名,并牢固占据银行系基金管理公司第一位置”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