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此,工银瑞信开始从市场上广泛挖人。当时主管投研的副总戴勇毅曾任职于华夏基金,投资总监则是以“基金兴华”成名的明星基金经理江晖。
很快,工银瑞信便成立了第一只基金——工银核心价值。
虽然彼时老牌基金公司的强大肉眼可见,第一梯队几乎是清一色的老牌公司。但工银瑞信仅用了3年多的时间,便证明了“金钥匙”的威力,也让公募基金业见证了“工银瑞信的速度”。
尽管当时业内非议甚多,认为工银瑞信通过年末货币基金来冲规模上排名。但很少有人注意到,那是工银瑞信成立以来第一次出现,资产规模低于份额的情况。这意味着工银瑞信基金的平均净值低于1元,即没有为基金持有人赚到钱。
即便是2009年的小牛市和2010年的结构性行情中,这一情况依旧未有改善。因为那一时期工银瑞信的投资和研究部门各自为政,研究总监和投资总监关系对立,研究员拒绝向基金经理提供支持。最终导致公司投研能力不断下滑,产品创新乏善可陈。
同一部门内,重复设岗的管理模式更是遭受质疑。比如,权益投资总监何江旭之下,还有权益投资部总监曹冠业;固定收益投资总监江明波之下,还有固定收益部总监杜海涛。对于这样的模式,业界解读为:国企思维。
此外,战略上的短视以及过分考虑短期化,成为彼时阻碍工银瑞信真正强大的一道门槛。比如,投研上,按年考核,对一些新上任的基金经理,业绩考核可能就一年,甚至更短;每周公司都会给基金经理发送基金业绩排名,如果上周或上月业绩不好,难免感到很强的压力。
多重因素影响之下,戴勇毅、江晖、詹粤萍、杨建勋等多位投研高层相继离职,工银瑞信的投研团队经历了一段“非常时期”。
在经历了多次换将之后,工银瑞信的投研团队日渐稳定,投资和研究部门的关系也得以理顺,通过划分为价值、成长、主题、数量四个风格小组,实现基金投资风格的差异化,并最终在2012年迈入千亿规模公募行列。
涅槃重生的工银瑞信,在随后的数年间,规模稳步增长,并在2017年登顶公募非货基榜首,创下历史最好成绩。
2018年,突如其来的大熊市奇袭A股,银行系基金出现“冰红两重天”的局面。与2017年四季度相比,交银施罗德基金、中银基金的非货基规模在2018年一季度实现了正增长,而工银瑞信、招商基金、建信基金、兴业基金的非货基规模则出现不同程度的缩水。
来源:基金业协会
其中,工银瑞信由于缩水程度最为严重,名次大幅下滑,被招商基金反超。
2019年5月9日,工银瑞信发布公告称,公司原总经理郭特华转任公司董事长,王海璐出任公司总经理。两位铿锵玫瑰的新组合自此诞生,工银瑞信也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03 三把火
和郭特华一样,王海璐也同样来自工行系统。
公开资料显示,王海璐1997年7月开始先后在中国工商银行总行管理信息部、办公室、金融市场部工作。在出任工银瑞信总经理之前,王海璐担任工行金融市场部副总经理。在工商银行体系内,王海璐较为低调,市场上关于她的信息并不多。
正是这样一位低调的女强人,在短短1年多的时间里,却为工银瑞信带来了不小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