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时期“爆款”基金频频刷屏,但工银瑞信却并不刻意追逐。
根据媒体报道,当时公司一位绩优基金经理找到王海璐,建议放缓发行步伐。因为在此之前,这位基金经理管理的基金规模在一年时间里从几十亿元快速增长到200多亿元。该基金经理想稳一稳,在适应这个体量后,再发新产品。
最终,在进行综合评估后,王海璐同意了这位基金经理的建议。
不急于靠“爆款”扩规模的王海璐,则是将更多的精力放到调整产品结构上。因为在她看来,如果把规模和排名当成主要目标,经营管理动作就会变形,而工银瑞信追求的是稳健、长期、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
所以,在王海璐上任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工银瑞信的基金规模从2019年二季度的5239.69亿元增长至2021年一季度的6789.72亿元,增幅为29.58%。其中,在扩大股票型、混合型、债券型基金规模的同时,减小了货币型基金规模。
来源:东方财富Choice
期间,工银瑞信在非货基排名却始终未能晋级前十,而这也成为王海璐任期内为数不多的遗憾。
此外,针对此前在战略上的短视以及过分考虑短期化等问题,王海璐则调整了基金经理的考核指标,提升了长期业绩排名的占比,弱化了短期业绩。其中,长期业绩排名在考核中占80%,短期业绩只占20%。
不注重短期业绩,更强调长期表现的机制,使得基金经理对于优质公司更容易做到长期跟踪,准确把握公司战略和经营方向,做大概率正确的事情,减少或避免发生风格漂移的情况。
这样的考核机制,至今仍被继任者所沿用。
04 尾声
纵览中国资管行业发展二十多年来,机构兴衰跌宕起伏,决定事态发展的往往是核心人员。资管是个人的生意,人在资管机构中的作用极为重要。
具有前瞻性战略思维的管理层固然重要,但如果缺少了具备贴地执行能力的投研团队,机构将面临孤掌难鸣的尴尬局面。
工银瑞信早期的投研团队就曾经历过一段“非常时期”,后来几经更迭才得以稳定并发展。
现如今,从年初“电车女神”闫思倩跳槽投奔鹏华基金,到上个月权益投资总监黄安乐的离职,再到不久前传出研究部金融地产研究组主管兼基金经理的王君正即将“奔私”的消息。
原本很“佛系”的基金经理们开始不那么“佛系”了,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