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2021年,万物云在客户关系维护方面投入了更多资金。


图源:万物云招股说明书
在成长性指标和毛利率等关键数据上,万物云明显不如其他头部企业,但市盈率却定得远高于后者,破发的可能性还是不小的。
更严重的是,资本市场已经不相信物管企业讲的故事了。

故事不灵了
地产商喜欢分拆物管上市的核心原因,通常被看成是流动性出现问题。
自2016年9月楼市调控启动后,房企融资难度不断加大,迫切需要给资本市场讲述一个全新的故事来获得融资。
Choice数据显示,2016年至今,港股上市物管企业的数量从10家大幅增加至62家。
在房企讲的故事中,物管企业是“现金牛”,物业费是主要的收入来源,物管企业如果在龙头房企旗下,每年就可轻松获得大量合同,营收稳定且规模巨大,利润滚滚而来。
但诡异的是,如果不是用来资本运作,房企通常把物业管理视为成本部门。
一个模式两种表态的原因并不复杂,物业费受到政府限价管控,毛利率很低,小区物管通常还需要房企给予补贴。
此外,物管业务的涨价空间极小。
万物云招股书显示,2019-2021年,万物云每月每平方米的饱和收入分别为3.06元、3.08元、3.13元,两年时间仅涨了7分钱,复合增值率仅1.14%,跑输通胀。


图源:万物云招股说明书
因此,包括万物云在内的不少物管企业,把讲故事的重心放在物业费以外的增值业务。
万物云招股书显示,2019-2021年,包含物业费收入的“社区空间居住消费服务”营收占比不断下降,分别为63.4%、58.5%、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