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市场空间测算:2022 年市场空间将达到64.88万吨,同比+45.10%
我们假设: 1)光伏新增装机容量:根据 CPIA 预测,在保守情况下2022/2023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容量分别为 205/220GW,乐观情况下全球光伏新增装机容量分别为 250/275GW; 2)组件容配比:从技术层面来看,根据古瑞瓦特公司,因为光照条件、安装角度、线路损耗等各种因素,组件效率无法100%输出,大部分时间只有70%额定功率左右,即便天气非常好时只能达到90%的额定功率,故组件容配比不宜为 1:1。科学提高容配比可以增加系统收益,降低LCOE,实现整体效益的最大化。从政策层面来看,2020 年10 月,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光伏发电系统效能标准》中全面放开了容配比规定,容配比限制提高到最高1.8:1。古瑞瓦特公司推荐 I/II/III 类地区分别按1.1:1/1.2:1/1.3:1配置,我们选取平均值 1.2:1; 3)光伏组件每 GW 耗硅量:根据 OFweek 太阳能光伏网及CPIA数据,我们计算得出 2021 年每 GW 光伏组件耗硅量为0.28 万吨,我们认为未来随着硅片薄片化、金刚线线径下降、以及 N 型电池普及化带来的电池组件效率的提升,2022/2023 每 GW 光伏组件耗硅量有望分别下降6%/4%,分别对应 0.26/0.25 万吨; 根据以上假设测算可得:保守预期下,2022 年全球光伏硅料市场空间将达 64.88 万吨,同比+45.10%;2023 年全球光伏硅料市场空间将达66.84万吨,2021-2023 年 CAGR 为 22.27%。
5.供给端
5.1.产能情况:技术及资金壁垒较高,国内产能引领全球产能增长
硅料生产具备高技术及资金壁垒,对企业要求较高。硅料行业化工属性较为明显,主要具有“两高一长”的特征:高纯度要求、高设备投资以及较长扩产周期。从纯度要求来看,纯度是衡量多晶硅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根据《GB/T 25074-2017》太阳能级多晶硅国家标准技术指标,太阳能级多晶硅纯度要求约在 6N-9N,对产品中氧、碳、各类金属等杂质含量均制定了精确标准,杂质水平较高会对下游拉晶环节产生显著影响,因此硅料企业在工艺流程、包装及运输过程均需具备较强的技术优化及管控能力;从设备投资额来看,据 CPIA 统计,2021 年改良西门子法万吨级多晶硅生产线设备投资成本约在 10.3 亿元/万吨,处于较高水平,产线的重资产属性也因此导致了硅料行业较长的扩产周期。
国内多晶硅产能持续提升,引领全球产能增长。随着国内低成本的多晶硅产能大规模投产,国外较高成本的多晶硅产能逐渐退出市场,根据国际太阳能光伏网统计及预测,2022 年国内硅料产能将达到117.7万吨,同比增长 88.92%,约占全球硅料产能的 91.52%;全球硅料产能将达到128.6万吨,同比增长 66.15%。2023 年国内硅料产能有望达到310.2万吨,同比增长 163.55%,占全球硅料产能的 96.61%;全球硅料产能有望达到321.1万吨,同比增长 149.69%。到 2024 年,国内硅料产能有望达到369.2万吨,2021-2024 年的 CAGR 为 80.96%;全球硅料产能有望达到380.1万吨,2021-2024 年的 CAGR 为 69.98%。
5.2.竞争格局:市场向中国头部企业集中,CR6产量占比77%
全球多晶硅产能产量逐年增加,逐渐向国内企业集中。2018-2021年,全球多晶硅年产量从 44.6 万吨增长至 64.2 万吨,期间CAGR为12.91%,其中 2021 年增长最快,增速达 23.20%。同期全球多晶硅生产逐渐向国内集中,国内多晶硅产量占比从 2017 年的 58.07%上升至2021 年的78.82%。截至 2021 年全球多晶硅产能前十名企业中中国企业数量高达8 家,国内硅料企业市场份额大规模领先,主要由于:1)国内多晶硅企业在原材料、电力及人工成本方面具备显著优势,且未来随着技术进步生产成本有望持续下降;2)国内多晶硅产品质量不断提升,个别先进企业在纯度要求更高的电子级多晶硅生产技术方面取得突破,逐渐迎来国产电子级多晶硅对进口的替代;3)国内下游硅片制造环节快速扩张产生大量多晶硅需求,近年来国内硅片产量迅速增长,国内多晶硅自给率逐步提升,海外多晶硅企业的市场份额迅速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