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36岁的歌手傅松因口腔癌离世,生前曾多次表示,患病是因为嚼槟榔,并告诫网友“远离槟榔”。短短几天内,相关微博就得到超过2.5亿的阅读次数,并在近日引发了多地抵制槟榔的行动。
一个默默无闻的歌手,在选秀节目《快乐男声》长沙赛区中获得前20名,开始为人知晓。但所有的曲目和专辑,甚至是为新歌送上祝福的艺人,以及他本人生前种种,都不及这次去世引起的反响巨大。
在傅松6月发布“远离槟榔”短视频时,网友的关注依然寥寥,直到一场死亡,才在舆论场上掀起巨浪。一边是网络征讨声不断,一边是多地颁发槟榔食品禁售令,一边是行业协会赶紧发文自救。
几天内,包括浙江义乌、江西南昌、四川成都、四川南充等地相继宣布,槟榔不能再作为食品销售。
而在9月21日,槟榔生产大省海南省的槟榔协会紧急发布《近年海南槟榔产业发展情况通告》,呼吁保护产业链,并强调深加工产品也有别于“湖南槟榔”。
在长达30年的时间里,作为“食品”,槟榔已经在中国开疆拓土,从小城湖南湘潭起步,借助资本、全国性的平台以及现代广告业营销的手段,如今已经在湖北、江西、贵州、广东,黑龙江等多地落地生根,有超过6000万人对这种一类致癌物上瘾。
与之相对应的,因咀嚼槟榔引发的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一种癌前病变,正从一种地方病蔓延成为一种全国病。
而让人胆寒的、需要“割掉舌头,切去牙床”来进行治疗的口腔癌,在湖南的发病率迅速上升。
医生们预计,到2030年,中国和槟榔相关的口腔癌患者将达到100万例,而它所造成的医疗负担,将达到2000亿元。
而傅松本人,也曾与槟榔抗争了六年。
2021年年底,傅松住进了医院,穿上病号服录制了跨年视频。他已经剃成光头,随后坦然地说出自己即将进行手术的消息,“这次手术比上次可能还要大一些,需要切掉左脸……”
手术后的傅松,嘴角不再完整,成为“割脸人”,左脸上一块颜色偏淡的皮肤移植过来填补了手术切除后深坑。4个月后,口腔癌第三次复发,肿瘤越长越大,已经溃烂,从口腔冲破皮肤向颈部蔓延。
往往当傅松露出可怖的伤口,视频才有更多的点击量和评论。一些网友表示问候,一些人感慨槟榔的健康损害,但并不少见的,是槟榔爱好者们仍将槟榔视为一种普通食物,甚至调侃“吓得赶紧吃颗槟榔压压惊”。
此前,湖南常德人傅松,如当地大部分人一样,有着成日嚼食槟榔的习惯,在口腔癌迹象初现时不以为然,直到这颗黑色的果子最终夺去了他的生命。
这一次,几乎是60年前的控烟战的翻版,槟榔又一次被推到了十字路口,监管部门也不知所措,到底是保地方经济,还是保公众健康?
30年拉锯战
医学界一直在试图阻止这种明确的一类致癌物在全国范围内的蔓延。
在所有努力中,最值得称道的是,在2020年将槟榔踢出了新修订的《食品生产许可分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