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点健闻咨询了多位口腔学界的权威专家,他们均表示,槟榔致癌是全球医学界的共识。而且,对槟榔而言,没有健康的食用方式。
2018年4月,由中华口腔医学会俞光岩会长牵头,中华口腔医学会和中国疾控中心又组织了一次调研,了解湖南省人民嚼槟榔和口腔癌的现状。
中华口腔医学会副秘书长、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教授刘宏伟参与了这一调研。“湖南的口腔医生们心力交瘁,找到我们,希望中华口腔医学会能在国家层面呼吁一下。”她回忆,当时,湖南省内医院的情况已经非常严峻,“口腔黏膜科医生的门诊,医生看的全部是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的病人,他们一天到晚都看不完。口腔颌面外科病房里则基本上都是因咀嚼槟榔发生癌变之后做手术的病人。“
刘宏伟亲眼看到,当时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病房内,50位住院患者有45人患口腔癌,其中44人有长期、大量咀嚼槟榔病史。
湘雅医院后来公布了个这一数据,再次引发了一波对槟榔的声讨,也受到了有关方面的重视,槟榔产业低调了一段时间。
之前的2018年,槟榔品牌“口味王”还独家赞助湖南卫视春节晚会。次年,湖南省槟榔食品行业协会特意选在3月15日消费者权益日之际,下发《关于停止广告宣传的通知》,主动要求所有槟榔企业即日起停止国内全部广告宣传。
但多年来,卫健部门囿于没有市场执法权力,无论是科普活动,还是相关筛查和调研工作,甚至是进入致癌目录,都只是从技术层面,试图延缓槟榔产业的快速扩张,针对槟榔近千亿的市场,这些“狙击战”并不成规模。
十多年前,湖南省疾控中心的调研就发现,38.40%的湖南省居民咀嚼槟榔,槟榔的流行率已经超过了平均成人吸烟率(26.6%)。现在,槟榔也常常被拿来和“烟草”对比,但无论是学界力量的大小,相关调研数据的充分性,还是社会层面达成共识的难度,“像控烟一样控制嚼槟榔”都还只是一个愿景。
地方保卫战
几乎每一次,槟榔都安然度过了致癌风波,“槟榔产业维系地方人民生计”,“只要控制用量,不会致癌”,甚至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口香糖厂家为保住市场而掀起的恶性竞争。
地方标准无疑为槟榔产业搭建起了一个安全区。
2012年,原卫生部接手食品标准制定问题,将“食用槟榔按地方特色食品监督管理”。到2016年,海南省依然将《食用槟榔》继续保留作为食品质量地方标准,不纳入食品安全地方标准。湖南也在沿用2004年之前的地方标准。
因为作为食品的槟榔,一旦接受食品安全检验,结果是毋庸置疑的,一位营养师告诉八点健闻,“它不符合一般食品的属性,它对人体有明确的致癌性,而且有成瘾性。”
致癌风波前后,湖南省卫生部门曾两度试图修订《食用槟榔》地方标准,但最终都未能落地。在政策标准层面上,医疗卫生与地方经济产业的博弈一度陷入了僵持阶段。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预防科主任医师司燕告诉八点健闻,“作为口腔专业人员,我们认为长时间咀嚼槟榔容易导致口腔癌,呼吁大家远离槟榔,维护口腔健康”。
基于这样的共识,2020年最新修订的《食品生产许可分类目录》没有出现“食用槟榔”,这就意味着食用槟榔无法像其他食品饮料一样正常申请生产许可。再加上2019年,卫健委明确了列入国家药典的物质不得制定地方标准,这直接造成,地方无权再为已被列入药典的槟榔提供特殊保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