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市场不大,食品许可即将到期,槟榔产业已经到了火烧眉毛的时候,海南和湖南急于为自己的支柱产业“正名”,谋得一个合法性定位。
2020年末,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槟榔产业安全课题组发布了一则“拳打社会舆论,脚踢毒理不明”的报告,呼吁各方共同破解槟榔产业困局,挽救既能促进地方经济、又有国际市场前景的食用槟榔产业。
2018和2021年,相继有人大代表提案解决食用槟榔产业的困境,但卫健委的回复均重申了槟榔的致癌性,与《食品安全法》对“食品应当无毒、无害,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定位不符。
一直与相关部门保持频繁交流的产销大省湖南,在多次碰壁后,不得不寻求地方性的突破。
今年3月之前,湖南先是将部分槟榔企业《食品生产许可证》延长了一年有效期,3月后,“由于相关人士对槟榔的生产许可提出诉讼”,湖南暂停了对槟榔企业生产许可的延长工作。至于定位问题,湖南也试图通过本省立法给槟榔一个“地方特色产品”的名分。
食用地位尴尬,但药用地位比较稳定,两省都在积极推动槟榔列入“药食同源”目录。
曾参与修订药食同源目录的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原副主任陈敏向八点健闻解释,药食同源目录的设置是在保证药材基本药用的基础上,允许安全且有食用历史的物质作为食品来管理。
尽管两省(湖南、海南)在积极推动,“但是槟榔作为食品来用,最突出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安全性问题,专家多次会议都未通过。这很明显的事,怎么可能做食品?”陈敏告诉八点健闻,“不管怎么讨论,我们也不能把存在安全性问题的东西,放到药食同源的目录里来”。
下一个烟草业?
将槟榔阻击在食品目录以外,是中国的医学界所能做的极限了。
在医学界和产业界拉锯的十多年里,槟榔已经悄无声息扩大了自己的版图:从长沙街头到武汉街头,从湖南、湖北到全国,借助线上宣传和售卖渠道,从一种地方性的食品变成风靡全国的食品大IP。
在中国,现在至少有6000万人在食用这种一级致癌物。
湖南口味王集团总裁陈义在“2018中国食品产业发展年会”分享了口味王开辟全国市场的历程——
2005到2007年,在省内市场遭遇瓶颈的口味王,敏感地嗅到了“湖南正在向珠三角地区输送大量务工人员”的商机,随即派驻销售团队开发了珠三角市场,其后又以同样的路数,跟随着外省返乡务工人员的脚步,开拓了湖北、江西、贵州乃至全国市场。
2018年,口味王在全国拥有超100万个销售网点和窗口,有一千多名经销商和接近两万名渠道业务员,能够在全国实现商户配送半小时内送达。
随着槟榔的消费市场从地方走向全国,槟榔产业也在急剧扩张中。
自2010年至2019年,海南省槟榔种植面积从103万亩扩大到165万亩。
在一轮又一轮的致癌风波中,中国的槟榔产业规模已经超过700亿,并且以每年15%-20%的速率在增长,千亿市场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