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距离2002年7月欧元正式成为欧元区唯一合法货币,已经过去二十年了。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欧元对美元汇率基本上维持在1以上。但是,今年以来,美元走强,欧元开始大幅贬值,年内已跌掉近13%。尤其是7月以来,欧元对美元汇率跌破平价,不断触及20年来新低,引发市场关注。那么,欧元为什么会大幅贬值?这究竟是偶然还是必然?欧元的未来又将如何演变?
趁着这个机会,我们一起来了解下超主权货币——欧元。
一、欧元的诞生
要了解欧元,我们需要先回顾一下欧元诞生的背景和承载的使命。
在1016万平方公里的欧洲大陆上,战争与和平不断交替,“统一”从未出现。无论是一战还是二战,欧洲都曾是主战场。二战过后,欧洲处于一片废墟中,昔日的辉煌不复存在。当时的世界格局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美、苏两个大国崛起,欧洲各国的经济、政治地位急剧下降。此时,欧洲各国意识到只有团结合作才能救欧洲。而二战后,美国提出的“马歇尔计划”为欧洲的团结加了把火,因为这项计划要求“欧洲必须作为一个整体”接受援助。此后,欧洲启动了“一体化”进程。
于是在1948年,英、法等国成立了欧洲经济合作组织(这也是经合组织的前身),负责分配和使用美国提供的援助。1950年,欧洲经合组织设立了欧洲支付同盟。在欧洲支付同盟下,成员国不需要对每笔贸易进行货币支付,而是每个月月底才进行清算支付。可以说,这是欧洲货币合作的开始。
1952年,在时任法国外长舒曼和时任德国总理阿登纳的支持下,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缔约国有法国、西德、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及卢森堡。这是欧洲漫长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拥有超国家权限的机构。成员国第一次放弃了本国经济中煤钢部门的管理权,并将这些主权交给一个独立于成员国的高级机构——煤钢共同体负责协调各成员国的煤钢生产,以保证煤炭钢铁等原料不再用于战争。
合作还算愉快,到了1957年,六国又签署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合称《罗马条约》),主要内容包括:建立工业品关税同盟,实现共同体内部工业品、劳动力和资本的自由流通,建立共同的农业政策,消除各种限制等。这是欧洲经济和政治一体化进程的起点,也是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关键一步。到了1958年,欧洲货币协定取代了支付同盟。在欧洲货币协定下,欧洲“计算单位”确定,各成员国的货币建立固定比价,各国货币可互相自由兑换。这是欧洲国家在货币合作上的进一步尝试。
1965年4月,欧洲煤钢共同体 、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合并成“欧洲共同体”(欧共体)。
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美元持续贬值,欧洲国家间的汇率波动加剧,德国马克成为欧共体成员国货币的锚。但1977年美元危机再度爆发,欧共体迫切需要一个独立于美元的新货币。1978年,时任法国总统德斯坦向时任德国总理施密特提议在欧洲建立一个稳定的货币体系,施密特表示赞同。此后,“施密特-德斯坦倡议”顺利获得其他原欧共体成员国的赞同。1979年3月,以欧洲货币单位“埃居”为中心的欧洲货币体系正式启动。成员国之间通过“埃居”进行结算,成员国的货币与“埃居”之间形成固定汇率,不再参考美元汇率,“埃居”成为成员国外汇储备的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