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由于欧洲货币体系内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经济政策存在差异,加上国际金融投机家操纵市场,对体系内不同币种进行攻击,欧洲货币体系最终于1992年解体。但欧洲货币体系为后来欧元的形成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比如,后期欧盟为成员国加入欧元区所设置的种种标准,就是希望成员国能有相对统一的经济发展水平,便于后来各成员国能够协调发展。
1992 年,欧共体各成员国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签署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简称 《马约》) ,其核心内容就是建立 “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和 “欧洲政治联盟”, 前者的最终目标是发行统一的欧共体货币。1993年,欧洲共同体改名为 “欧洲联盟”,简称欧盟。1994 年,欧洲货币管理局 ( 欧洲中央银行前身) 在德国法兰克福成立。1997 年,欧盟首脑会议分别签署了 《稳定和增长公约》《欧元的法律地位》和 《新的汇率机制》三个文件,为欧元的正式使用奠定了法律基础。1999 年,欧元创立,欧洲央行也正式成立。2002 年,欧元开始真正流通,成为欧元区成员国的法定货币。
整体来看,欧元的诞生不是一蹴而就的。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时间,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深入,欧共体演变成了欧盟,支付同盟则演变出了“欧元”。可以说,欧元不仅是一个经济范畴的货币,其背后更体现了各国的政治意志。正如美国经济学家艾肯格林所说,“从根本上说,欧元是一个政治工程。”
知识小科普:
实际上,欧元成功的实践背后也得到理论的支撑。欧元之父罗伯特·蒙代尔最早提出的最优货币区理论就是欧元设计的理论基础。
蒙代尔称,“为什么正在组建的欧洲共同市场的各个国家要自找麻烦,让汇率不确定性成为新的贸易障碍?”
而最优货币区理论恰恰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蒙代尔认为,经济联系紧密的国家/地区通过固定汇率或者统一货币的形式建立货币区,可以抵消浮动汇率的不确定性,同时实现区内充分就业、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
二、成立二十年来,欧元表现如何?
尽管欧元自成立以来就一直面临争议,但至少以下三方面的成就不容忽视:
第一,欧元基本消除了欧洲大国之间重燃战火的可能性。欧元的使用将欧元区各国在货币方面捆绑在一起,从理论上使得欧洲一体化进程不可逆转,基本上消除了内部战争的可能性。此外,欧元强化了欧元区的整体地位和外部影响力。过去几十年,在美国、中国、日本等大国崛起背景下,欧洲依然能在全球范围内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欧元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第二,欧元推动了经济增长。单一的货币推动了欧元区内的竞争,同时随着欧洲市场一体化,也产生了规模经济。单一的货币也降低了交易成本,极大地推动了贸易增长。与过去需要开设多个账户相比,货币兑换费用、银行费用等下降,汇率波动风险也没有了。据分析,欧元本身对欧元区成员国之间贸易增长的推动作用在5%-15%之间,欧元对欧元区内的外国直接投资的增长效应则在14%-36%之间。
第三,欧元的诞生改变了国际货币格局,削弱了以美元为核心的“单级”货币格局,使得国际货币体系迈入“多级化”。从国际支付领域来看,欧元份额曾一度超过美元,根据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数据,2012年1月欧元与美元的支付份额分别为44%和30%,尽管在2015年8月欧元的支付份额降到了27%的历史低位(同期美元占比45%),但随后反弹。截至2021年6月份,欧元与美元的支付份额趋同。从全球外汇储备份额来看,欧元目前已成为仅次于美元的全球第二大储备货币。
图1:主要货币的国际支付份额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