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包慧 杭州报道2022年初,中国人民银行印发《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明确高质量推进金融数字化转型主要目标,强化金融科技审慎监管主线,筑牢金融与科技的风险防火墙。
历史长河里,10年不过沧海一粟,但对于中国的金融科技行业来说,却是一段几乎都发生在手机里的漫长而又特殊的旅程。
2013年6月,余额宝横空出世,从0到全球最大规模的货币基金仅用了一年多时间。技术对金融产品和模式产生的指数级冲击力,让中国乃至全球第一次看到金融 科技(Fin Tech)的巨大影响。
从余额宝上线开始到2015年6月,金融科技行业从低点到高点只花了两年时间。不断变化的技术创新和用户行为成为塑造金融业的重要因素之一,但随之而来的就是随着规模迅速扩张和各种层出不穷的新模式带来的金融稳定与安全问题。
2015年成为金融科技的转折之年。这一年,被称为金融科技的监管元年;这一年,也是中国金融科技企业赴美上市元年。也是在这一年,央行、证监会、当时的银监会和保监会这“一行三会”相继出手出台了金融科技所涉及其所辖领域的监管意见。2017年11月,国家级层面的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正式成立,标志着金融科技行业从此进入强监管周期。
2015年6月开始至今,监管层一系列政策组合拳让整个行业回归本源,行业处于周期转换“阵痛区”,传统的流量驱动和监管套利动能日渐衰竭,但站在长周期视角看依然占尽了趋势红利。
如今的金融与科技的融合方兴未艾,数字化大趋势下,金融科技的新业态、新模式仍将继续给金融业带来深刻、深远的影响。是否能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坚持防范金融风险的基本底线,是金融与科技能否可持续高质量融合发展的关键所在。
移动支付撬动金融科技潮起
——过去银行业把支付看做是存贷款业务的附庸,才有了后来支付宝和微信的故事。
在中国的金融与科技版图中,作为关键入口,移动支付连接着数据和场景这两个最重要的端口。
从1998年首信易的诞生算起,中国第三方支付行业已有20余年历史,但真正给银行业带来巨大的挑战的还是要从支付宝说起。诞生于2004年的支付宝无牌经营“裸奔”7年,一直到2011年才拿到央行发放的第三方支付牌照。
在此后,移动支付浩浩荡荡裹挟用户而来,推动金融科技的浪潮汹涌。让银行没有想到的是,移动支付成为超级流量入口和获客手段,并引领了金融科技的浪潮。
在商业世界,流量是稀缺资源。在任何场景下,支付都是最无感的流量入口。账户级的支付平台还具有双边网络效应,用户和场景一方的增长将带动另外一方增长,呈螺旋式上升:用户增长将吸引更多场景方加入,随着更多场景方加入,更多用户会进来。螺旋式增长的背后是平台对双边的通吃,对于场景方来说,支付平台除了提供支付通道,还可以提供精准营销、精准获客的服务;对于用户来说,支付平台也能提供特定场景下的消费分期、理财等金融服务。
支付背后的个人用户账户是所有金融业务的起点,支付这个基点撬动的信贷、消费、理财等在线金融业务,就是近年金融科技巨头们的业务发展路径图。蚂蚁金服的发展路径就是如此,从支付宝到余额宝,再到花呗、借呗,一步步将原本的支付用户变成了理财用户、借款用户、保险用户,这个时候的银行后悔也来不及了。
“过去我们不重视支付业务,看作存贷款业务的附庸,所以才有了后来支付宝和微信的故事。” 一位股份行电子银行部负责人8月18日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监管层也认为银行在支付业“引领作用发挥得不够”,一位接近央行的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商业银行过去缺乏忧患意识和反应速度,对支付认识高度不够所以在零售支付的竞争中不断退缩。
但归根到底,移动支付的成功并不只属于支付宝或微信,而属于整个金融行业,因为每一笔交易都100%离不开银行的客户账户和资金通道。
金融科技“两面性”
——强监管周期开始,互联网巨头们纷纷与“金融”撇清关系,而银行业成为金融科技的主力“正规军”。
自余额宝开始,科技对金融的渗透经历了从支付到理财、信贷等业务的变迁,随着各种智能获客、大数据风控技术的推广,金融业和场景方的融合深入,各种业务的技术渗透天花板都已渐渐逼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