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务复杂程度高,传统互联网业务更多是小额高频且较标准,在合作中会产生双方都没有想到的问题。“有些系统如果不在银行里落地,互联网公司可能跑十年也发现不了有些问题。反过来也是,如果不与互联网企业合作,银行也可能摸索十年也发现不了自身的一些问题。”一位银行科技部门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好的技术能否落地要看能否结合银行实际情况进行改造。
从科技能力整体来说,互联网企业的投入和储备都比大部分银行要高要强,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都很领先,银行也意识到互联网对新科技的运用能力值得学习,这是双方能够合作的基础共识。短期来看,基础的贷款、支付、理财业务合作上,互联网机构和银行合作已有深度,不论是从交易量还是收益分成上双方都能看到成效。
一位数字化转型较早的银行科技部门负责人8月18日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未来趋势是通过合作赚各自优势能力的钱,互联网靠流量和技术优势赚钱,银行靠资金和风险管理能力赚钱,这是可以持续发展的合作之路。“我们合作更多是业务+科技,并非单纯技术合作。过去他们与银行合作的态度比较强势,现在整体在调头。我要强调的一点是,这些大的互联网机构虽然都说要转型做科技,但是他们也从来没有放弃过金融。”
对于金融科技的未来,监管层早已指明了方向。在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和防范金融风险的基本底线这两大前提之下,发展技术赋能的金融服务,为金融业提质增效。
所以,对科技而言,各类机构都可以在持牌经营的前提下,依托技术或场景优势,提供普惠性金融服务,丰富金融组织体系。对金融而言,金融机构也能对接电商平台、供应链等各类实体场景,探索大数据驱动不断提高风险管理能力,运用科技手段完善支付清算、登记托管、信用信息共享等金融基础设施。
但未来的任何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都要从是否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和普惠性,对金融业和宏观调控的影响等方面来进行评估。
运用科技降低金融服务门槛和成本,破解小微企业融资困难、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符合国家利益和人民福祉的是被鼓励的方向,而以技术为外衣,脱实向虚,形成金融供给和金融需求的空转则是要被严厉打击的方向。
金融科技让互联网和金融这两个行业生态都产生巨变,最大的价值或许在于,新旧交替推动了金融不再像工业时代以企业为中心,而开始以人为中心。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