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来,中国兑现了扩大金融开放的承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稳步推进,利用外资取得重要成果,有序推动市场、行业和产品对外开放和境内外市场互联互通,促进了中国经济和金融体系与国际接轨。
李超表示,十年间,资本市场的国际吸引力和影响力大幅增强。统筹开放和安全,制度型开放翻开新篇章。行业机构外资股比全面放开,启动沪深港通、沪伦通,A股纳入国际知名指数并不断提升比重,外资连续多年保持净流入。
目前,伴随着全面放开证券基金期货经营机构外资股比限制,截至2021年末,12家外商控股或全资证券基金期货公司获批。
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在2022年服贸会中国国际金融年度论坛上表示,今年1月-8月,外资通过沪深股通净流入A股632亿元;期货方面,截至8月26日,境外投资者在股指期货市场的客户权益为317.55亿元,在原油期货、铁矿石期货、PTA期货、20号胶、棕榈油、国际铜、低硫燃料油期货市场的客户权益合计212.97亿元。外资投资中国资本市场呈现出明显韧性。
种种迹象表明,伴随着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吸引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

在“引进来”的同时,中国也鼓励上市公司“走出去”,在全世界跨市场融资。
境内外证券交易所互联互通存托凭证业务发轫于上海证券交易所与伦敦证券交易所互联互通存托凭证业务,简称“沪伦通”。今年2月,证监会发布新的境内外证券交易所互联互通业务监管规定,在沪伦通机制的框架上进行了拓展与优化完善,境内拓展到深圳证券交易所,境外拓展到瑞士、德国市场。
目前已有华泰证券、国投电力、长江电力、中国太保、明阳智能五家沪市A股上市公司完成GDR(全球存托凭证)发行并在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科达制造、杉杉股份、格林美、国轩高科四家中国上市公司发行GDR在瑞士交易所挂牌。
过去十年,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成果显著,但开放程度仍然有待提升。
方星海4月21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分论坛表示,2019年-2021年,中国共计引进股票市场的外资达8874亿元,占A股流通市值比例4.5%左右,依然比较低。韩国、日本,外资占股市流通市值都在20%-30%之间,中国上升空间很大。
易会满在今年8月发文指出,证监会将统筹开放和安全,坚定不移推进市场、机构、产品全方位制度型开放。加快推进企业境外上市备案制度落地,支持各类企业依法依规赴境外上市。相信中国境内企业在境外上市融资发展的道路会越走越宽广、越走越顺畅。
对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吴晓求认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主要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境外投资者的比重需要提升,“目前,境外投资者占比只有4.5%,比例很低。中国要不断提升境外投资者比重,为此,我们必须推进人民币自由化改革等措施”。
二是要让境外上市企业,包括一些中概股回归到沪深两个交易所,这也是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
“中国无论是实体经济还是资本市场,开放是不能停止的。唯有开放,才能使中国经济更具有竞争力,唯有开放,才能使中国金融更具有竞争力,唯有开放,才可能使中国资本市场成为新的全球金融中心。”吴晓求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