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蓝字关注,不迷路~
民间牛散是市场上颇为神秘的一群人,缺乏专业投研团队的他们是如何凭一己之力穿越牛熊、保持投资业绩长期优秀的?相信是投资者非常感兴趣的话题。为此,证券时报“时报会客厅”特推出“对话民间牛散”系列访谈,邀请多位民间牛散分享投资经验,希望他们的分享,能给大家带来投资启示。
近期,时报会客厅对话民间投资者罗石军。罗石军目前为某高校硕士生导师。入市13年,目前自有资金投资为主,重点关注未来成长空间较大的成长股价值投资机会。
长按识别二维码 观看直播回放
以下为部分访谈内容。
证券时报记者:您进入A股市场有多少年了?
罗石军:我学财务的,2009年毕业后在券商待过,之后在浙江做过私募,有了一定基础后再出来自己做股票。在这个行业差不多有13年了。
证券时报记者:您如何评价自己的投资风格,这个投资风格是如何形成的?
罗石军:在这个市场中,大家踩过的坑我都踩过,从开始的听消息,短线打板,各种方法我也都用过。但是慢慢就会发现,任何人告诉的你股票,任何人告诉你的方法不一定适合自己,慢慢就形成了自己的盈利模式。这个盈利模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可能只在一个阶段有效。随着市场的推移,它也可能会失效。所以也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盈利模式。
我现在的风格是做稳健的价值成长为主,你会发现,并不是一家公司好,它就一定会上涨,可能还需要一些催化因素推动,但不管怎样,如果把时间拉长来看,其实我们做投资也很简单。所以我现在就是,看这个行业的天花板是不是足够高(市场足够大);然后看这个行业里的一些龙头公司技术门槛、核心竞争力,体现出来就是毛利率是否足够高;并且这个行业还得有三到五年的高成长周期。还有一点,我喜欢买市值从一百亿成长到五六百亿这个阶段的公司,我觉得这个时期它们的成长最顺畅。我之前做过的腾讯,CRO其实都是这样的逻辑。
我认为,很多公司在几十亿市值的时候是很脆弱的,竞争力、抗风险能力等等都比较弱,当它能在某个细分领域成长到100多亿的小龙头,其实是需要行业、产品、团队、管理层具备一定的优势才能走得出来。那么这个时候再从100亿到500亿,大部分公司会走得比较顺。100亿-500亿可能一家公司要花三年,但是从500亿-1000亿,可能花一个月的时间就够了。所有的成长股大牛股,你去看,它都是最后那一倍的增长是最快的,而前面的趋势是很慢的,因为大家都在观察,到最后确定性高,进入主升浪的时候是很快的。但是当一家公司走到千亿以上的时候我觉得就很难把握了,因为它到了这个程度,基本上各方面都已经是龙头了,比如宁德时代、比亚迪,它在1000多亿待了很多年,但是它到1万亿却很快,一两年,这个是谁给的呢?和公司自身的努力有关,跟团队有关,但更多的是时代给的。是因为你处于这样的风口上,时代给了你5000亿、1万亿,不是任何公司都可以的。但是80%的公司从100亿做到500亿,靠自己的努力是可以做到的。
历史上所有的大牛股,中间虽然也会有很大幅度的回调,但是拉长时间来看,赚钱还是要靠赛道里的这种成长股。虽然现在的这个市场对我来说可能不是很有优势,因为热点题材可能切换得比较快,但也没必要为此就否认自己的盈利模式,适合自己的就好了。不可否认当你资金做到一定体量的时候,很多东西就会发生变化。但我是只要投资的公司基本面没有发生变化,成长逻辑没有变化,如果只是因为市场原因出现波动,我最多只会通过仓位控制一下回撤,不会因此而换股票。
证券时报记者:可以理解为是价值投资吗?
罗石军:其实也不是,我理解的价值投资所指的价值不是现在的价值,而是未来的价值。所谓的价值投资,很多散户会认为,现在PE已经很低了,是不是可以捡便宜,但它可能就是不涨,所以我认为价值投资看的是未来的价值,而不是现在的价值。
证券时报记者:您说在A股踩过无数的坑,哪个坑踩得最惨痛?
罗石军: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段时间经常去上市公司调研,和很多上市公司董秘或者董事长有互动。有一次饭局认识的某上市公司董事长特别能说,在场所有人都被说得非常兴奋,甚至都唯恐第二天就买不到那家公司股票了。当时我身边很多朋友都踩了这个雷。我后来总结原因,主要还是想走捷径赚快钱,没有对这家公司了解很透,结果后来这家公司出现财务造假,被证监会立案处罚,股价跌得很惨。其实哪怕2015、2016年股市大幅波动对我都没造成深刻的影响,因为这些是系统性的风险,而踩了这个上市公司的雷并不是市场系统性风险,而是我自己抱有侥幸心理,想在短时间获取超额收益。这个雷踩得我刻骨铭心,所以后来任何人给我推荐公司,我都抱谨慎态度。我可以跟你交流,但是一定要符合我自己的选股模型,才会继续慢慢观察一个周期,然后才能入我的股票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