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自主新能源汽车在海外市场的定价,往往比国内高出许多,更是经常被车企作为宣传重点。Alan 对此解释,车企通过代理商方式进军海外,除非亏本卖,不然其定价铁定要高于国内市场。
“在国内生产,通过海运出口到国外,运输费、仓储费、代理机构的利润,都是成本呀,所以卖给国外消费者的价格高是理所当然的,天津港的进口车,也都很贵呀。车企要降低成本,只能在海外建工厂,或者在当地合资生产。 ”
他认为,国内车企“出海”成本高、定价高,本是正常的市场规律,但在部分车企宣传中,却成了宣传“重点”,目的也是加强品宣。
事实上,对于最近几年刚刚打入海外市场的自主品牌而言,要想得到当地消费者的认可,肯定需要时间的沉淀。
毕竟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深谙该道理的车企,自然将“出海”当成一种营销的“方式”,提振国内用户信心。只是,类似的方法,多少也体现出了一些缺乏自信的心态。
「03」
自主品牌如何先“立信”?
其实,对于自主品牌新能源车“出海”的话题,行业还存在另一个观点:国内市场太“卷”了,车企不得不“出海”以拓宽市场边界,寻找新的增量机会。
但是,市场现状真的是如此?
华宝证券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今年9月,欧洲七国新能源车市场逐渐回暖,销量合计19.99 万辆,同比增长10.1%;相比于8月销量环比上升56.9%,整体渗透率为24.4%。
然而,同期国内新能源汽车的销售情况更为火爆。乘联会最新数据显示,今年9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达61.1万辆,同比增长82.9%,渗透率首次突破30%,高达31.8%。
换句话说,国内单月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已经相当于欧洲七国三个月销量总和,渗透率早已领先海外市场。
与此同时,中国“千人拥车量”数据,仍明显低于欧美日韩,与海外地区相比,国内汽车消费市场(新能源汽车)的潜力巨大。
国内巨大的汽车消费规模,已经造就出不少立足国内市场,却能够创下全球销量纪录的新能源品牌、车型。可惜的是,理应鼓舞自主品牌夯实用户消费体验的销量纪录,最后只成了部分车企营销的噱头。
“中国坐拥巨大的人口红利、市场红利,有的企业在国内卷不动,出海更惨。”一位汽车自媒体人表示,他十分反感自主新能源车企动不动炒作“出海”战略,尽管能提振消费者信心,但本质上是企业缺乏自信的表现。
事实上,包括BBA在内,欧洲传统的车企在新能源领域的表现都不太理想。而曾经 “称霸”国内燃油车市场的日系品牌,在新能源进程上也显得十分落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