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晓燕是一名90后村支书。虽然年轻,但她在柘林村当了3年村支书,熟悉这个村子的一草一木。
“我年轻,所以村里大部分村民都很照顾我。他们中的许多人都不叫我金,他们都叫我姐姐,有些居民甚至会‘喂’我们。就连那些过去‘不支持’我们工作的居民,也积极参与了防疫工作。他们的保护和支持也让我们更加珍惜。”
说起那段时间,金小燕显得颇有感触。为了疫情防控,柘林村这支相对年轻的队伍也壮大了,但这份收获也来之不易。
“我们有很多工作,比如物资的分发、核酸抗原的筛选、配药和药物的运送等。,这些都需要我们的同志来完成。有一次,我们需要跨区取药。当时疫情还是比较严重的。一方面,我们出去面临感染的风险,回来又不得不被隔离。另一方面,人们离不开药物。看到战友们累了一天,我实在不忍心让他们再冒险。于是我决定自己去,但是下面的同志知道后马上阻止了我,他们都自愿去冒险。好在取药送药都很顺利,大家都放心了。”
做一家人真的不容易
“有时候我会给公司打电话,告诉他们最新的防疫要求。他们很多人都在抱怨,不耐烦,觉得我们是‘多余的’。我们也压力很大,但是没有办法。防疫工作不能马虎。”
企业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基础。对于临海园区负责人夏来说,如何维持园区内企业的正常运转,维护好与企业主的关系,是他的工作重点之一。
“平时我们和企业关系不错,但是防疫工作带来的压力是不可避免的。记得有一天,半夜11点,通知所有经营户做筛查,因为真的很晚了。有的企业主睡觉了,我们发微信他们也看不到,只好一个个打电话。很多人表示不理解,抱怨,说话难听。而且一边打电话,一边还要准备场地和设备,维持现场秩序,一直忙到第二天早上五点半才真正喘口气。”
对于夏和他在园区的合作伙伴来说,他们很高兴园区的企业能够茁壮成长。在防控期间,看到企业遇到的困难,他们也会很难过。
“有老板给我打电话,说实在坚持不下去了,要倒闭了。甚至有人说再这样下去就要跳楼了。我们听了也很难受,但考虑到大局,只能安抚他们。如果有需要,我们会尽力协助。”
临海园区实体企业183家,很多企业在疫情防控期间实行了闭环管理,持续生产。对于这部分企业,除了防疫政策的宣传,园区也要定期上门慰问,发放物资。
“防疫初期,大家都没有攒下很多物资。许多企业不得不购买食品和药品,但没有着落。我们主动上门对接,帮忙采购。即使在物资短缺时期,也要保证企业闭环人员最基本的生活。对于这一块,企业也是真心感恩,所以在防疫后期,大家都有足够的物资,企业就会反过来问我,‘小霞,我们把粮食给你送来。’那时候真的很温暖,感觉像一家人。"
(转自上海奉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