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批博士生即将毕业,其科研成果在临床医学中已显示出突出的创新和应用价值。研究内容包括“超声图像监测下磁性微纳机器人在增强血栓治疗中的应用”、“OGT及其介导的O-GlcNAc糖基化修饰在肺癌骨转移中的作用机制”等。,大大拓宽了跨高校、跨院系、跨学科协同创新培养研究生的新思路。开启“以学科为中心”到“以问题为中心”的复合型高端医学人才教育新格局,交大医学院医学工作者跨学科进程迈向新阶段。
交叉学科是当今科技创新的源泉。已经办学126年、70年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有着医生和工人交叉学科的传统。两校合并后,将充分发挥交通大学医学系和上海交通大学理工系的优势,以平台、人才、机制探索更多未知领域。
“大健康”布局,跨学科创业
新工程和新医学建设的号角,给医学和工程都注入了无限生机。两校合并后,在“大健康”布局下,交通医学院的交叉学科全面展开,使得交通医学院的医学学科与交通大学的理工学科深度交叉。在国内率先提出医学工作者跨学科模式,搭建平台、探索机制,提高医学工作者跨学科和转化医学领域科技创新能力,培育一批国家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和成果。
“交叉学科”于2021年1月被教育部正式确立为第14个学科门类。根据全球科研大数据分析,上海交大医学院在生物医学工程、脑科学、精准医学等领域有651个研究课题,处于世界前列。常用来衡量学科交叉程度的拉奥-斯特灵指数(Rao-Stirling index)值为0.739,明显高于全球平均水平0.5。特别是在手术机器人、3D打印、AI辅助诊断等领域,多个医学R&D团队探索出一套适应医学交流模式的医务工作者跨成果转化工作机制。
手术机器人被誉为高端医疗行业皇冠上的明珠。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和机器人研究所率先在附属医院成立了“手术机器人临床研究中心”。该中心坚持以技术创新和临床转化为目标,以尖端技术的普及造福于民。
樊先群院士项目组在眼科领域研发的眼眶手术内窥镜导航系统,实现了眼眶手术的精确定位和引导,获得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项目组依托机器人实验室,是全球首个基于导航的多自由度眼眶手术机器人,实现高精度眼眶截骨、磨削等高负荷刚性手术;项目组正在研发内窥镜导航引导下的主动-主-从增强现实眼眶手术机器人系统,实现数字化手术设计、增强现实导航引导和机器人手术操作的全方位融合,将眼眶手术的精准性和微创性推向新的高度。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吴浩教授自主研发国产听觉植入机器人,已初步完成耳科机器人、人工耳蜗装置、预弯电极植入装置的设计和样机制造。团队RobOtol耳科机器人成功进行人工耳蜗植入,最小1岁(世界最小)。
李教授的骨科团队与上海微创合作研发的半主动、便携式膝关节置换机器人,具有全方位动态跟踪、智能构型设计、边界控制等特点,已获国家批准医疗器械注册证书。
口腔颌面及头颈肿瘤科张教授团队已初步研发出“下颌骨重建机器人系统”,推动下颌骨重建手术向个性化、安全、精确、微创方向发展。
薛伟泌尿外科团队历经多年研发出一套集精细化操作、肾内压力实时预警功能、内窥镜下辅助诊疗于一体的经尿道肾内介入诊疗机器人系统。与传统的输尿管软镜相比,该机器人系统具有明显的人机工程学优势,操作更精细,舒适度更好。
打破学科壁垒,引领跨越式发展
在交通大学的历史上,一直有博士和工人相交的传统。第一套国产小儿心脏手术专用手术器械、第一台国产小儿体外循环机(心肺机)、国产膜式氧合器...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创始人、首任院长、中国小儿心胸外科先驱丁文祥,通过医生和工作者的交叉合作,自主研发。丁文祥教授独立设计并监制了一系列医疗器械,为我国婴幼儿心脏手术提供了条件。特别是国产膜肺机实施的首例深低温停循环手术获得成功,实现了医学与医学交叉学科的里程碑式发展。
一代代博士勇于研究,开拓进取,引领学科跨越式发展,奠定了交通医学院跨学科发展的基础。
目前,传统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医学人才的需求,培养具有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医学人才势在必行。交通大学以新医学引领医学教育创新,开创了医、工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