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炙烤虽然已经过去,但是暑气未完全消退,心血管疾病仍在“虎视眈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健康护心知识。
气温多变湿热,警惕心血管病
与往年相比,今年夏天的高温更为凶猛,持续时间更长,以心肌梗死为突出表现的心血管病发生率也更高。如今虽然远离极端高温,但气温变化和湿热,依然会给心血管病带来隐患。
图片来源:摄图网
天热本就对老年人群、有基础疾病等人群不太“友好”,容易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冠状动脉收缩及心脏舒张期缩短,导致对心脏的供血不足。
另外,伴随湿度增加,一系列因素会加大心脏负担,容易使情绪烦躁、睡眠不足,从而导致以心肌梗死为代表的心血管病发生率增加,严重者可导致猝死。
即便是平常无任何不适的健康人群,包括中青年人群,一样可能突发心脏疾病。
如何做到早期预防?
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或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人群,在坚持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还要做好护心准备。
图片来源:摄图网
首先,在中午及下午气温较高时段尽量多待在室内,锻炼等活动应当放在清晨及晚上气温适当的时候。
其次,应当保持平和的情绪,避免精神过度紧张。在出汗较多的时候,及时、适量补充水分。
另外,如果从户外环境返回空调房时,要注意温差变化。温差变化大,心血管病的发生率会显著增加。
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胸闷、胸痛、冷汗等不适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心脏病急性发作,除了心悸、胸闷、胸痛等典型症状外,还包括出冷汗、头晕、呕吐、上腹部不适等非典型症状,尤其在糖尿病人群中,这类非典型症状的出现概率更高,通常会导致治疗延误。
图片来源:摄图网
此外,中青年人群往往觉得自己身体很好,出现不适也不会联想到心脏问题,从而耽误诊治,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平时一定不能大意,爱护心脏,预防为上。
大脑作为人体的“司令官”,需要充足的气血滋养,才能够顺利完成一系列生命活动。
一旦大脑出现供血不足的问题,老年痴呆症、脑梗死等问题就会找上门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