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兴奋的来源、频率、节律、传导途径和速度五个方面中任何一个方面的异常。
心律失常常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血管疾病,也见于其他系统的一些严重疾病。健康人或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人发生心律失常并不少见,有些心律失常的病因不明。
常见心律失常的分类
窦性心律失常
- 窦性心动过速
健康人如喝茶可查到病因:饮酒、体力活动、情绪激动。也可见于发热、甲状腺功能减退、贫血、全身充血、心力衰竭等病理状态。肾上腺素、阿托品等药物也可引起窦性心动过速。 - 窦性心动过缓
病因可见于健康人,尤其是年轻男性、运动员和睡眠时,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有关。也见于甲状腺功能减退、梗阻性黄疸、颅内压增高等病理情况。窦性心动过缓也可发生于β受体阻滞剂、地高辛和胺碘酮等药物。严重的窦性心动过缓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中更为常见。 - 窦性停搏
迷走神经张力增高、颈动脉过敏、脑血管意外、应用洋地黄等药物均可引起窦性停搏,但窦性停搏多见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 - 窦性阻滞
病因常见的病因有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窦房结损伤、洋地黄中毒及各种原因引起的迷走神经张力增高。 -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icksinussyndrome,SSS),简称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是指由于窦房结及其周围组织功能失调而引起的一组以多种心律失常和以心动过缓为主要临床症状的临床综合征。该病发展较慢,从轻症到重症可持续数年或更长时间。少数情况下,如急性心肌梗死或急性心肌炎,可表现为急性发作。
病因常见的病因是冠心病、心肌炎或心肌病,也可见于起搏器传导系统退化、淀粉样变和甲状腺机能减退等。很多病例的病因不明。应注意鉴别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和某些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洋地黄等)引起的窦房结功能抑制。
房性心律失常
- 房性早搏
房性早搏可见于正常人和各种心脏病患者。
临床表现多无症状,部分患者有心悸、胸闷、乏力等感觉。 - 房性心动过速
房性心动过速(atrialtachycardia)是指连续发生3次或3次以上的房性早搏,简称
为房性心动过速。根据其发生机制,主要分为折返性、自动性和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
病因在结构性心脏病患者中很常见。自动性和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也常见于阻塞性肺病、洋地黄中毒、低钾血症等。没有明确病因的房性心动过速称为特发性房性心动过速,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成人少见。 - 心房扑动
心房扑动(atrialflutter)简称心房扑动。
病因持续性心房扑动多见于结构性心脏病患者。阵发性心房扑动可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包括慢性心包炎、甲亢、预激综合征、心胸外科手术后、感染、体温过低、电击或雷击等,部分患者病因不明。
临床表现症状与心脏基本情况、心室率、心房收缩对心室充盈的影响程度有关。有些患者没有症状;多数患者发作时有心悸,并伴有原有症状的加重;严重者甚至可发生心绞痛、心力衰竭、低血压或休克。按摩颈动脉窦可按比例减慢心房扑动的心室率,停止按摩后可恢复原来的心室率;情绪激动或运动会使心率加倍。体格检查显示快速颈静脉扑动:当房室传导比发生变化时,第一心音的强度也发生变化。心房扑动往往不稳定,可恢复为窦性心律或进展为心房颤动,但也可持续数月或数年。 - 心房颤动
心房颤动(atrialfibrillation)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心律失常。在60岁以上的人群中,发病率为1%,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房颤按发作时的情况分为急性房颤和慢性房颤;慢性心房颤动又分为阵发性(常自行终止)、持续性和永久性心房颤动(心房颤动无效或复律后难以维持窦性心律)。
病因与心房扑动相似。有些房颤没有明确的病因,称为孤立性房颤。关于其发病机制,目前公认房颤的电生理基础是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