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表现
1.心房颤动时心房有效收缩消失,心输出量较窦性心律下降25%以上。心房颤动症状的严重程度受心率快慢和是否存在潜在心脏病等因素影响。当心室率不快时,患者可能没有症状。当心室率超过150次/分时,患者可出现心绞痛和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房颤动时,由于心房机械收缩无效,左心房或左心耳血流停滞,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后容易发生动脉栓塞事件,尤其是脑动脉栓塞更为常见。据统计,房颤患者发生中风的几率是无房颤患者的5-7倍。
2。体征心脏听诊第一心音强弱不一,心律不规则。当心室率快时,短脉冲更明显,因为许多心室太弱而无法打开主动脉瓣,或者因为动脉血压波太小而无法传导到外周动脉。一旦房颤患者心室节律变得规律,应考虑以下可能性:①恢复窦性心律;②过渡到心房扑动(固定房室传导比);③心室率缓慢而规律(30~60次/点),提示可能发生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最常见的病因是洋地黄中毒。
房室交界性心律失常
- 房室交界性早搏
房室交界性早搏(prematureatrioventricularjunementalbeats)简称交界性早搏。
病因少见,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或洋地黄中毒患者。 - 房室交界处逃搏和逃逸节律
房室交界处是心脏潜在的起搏点之一,在正常情况下不表现出自律性。当窦性或心房异位冲动不能及时产生或传导时,该区域被动起搏和兴奋,导致房室交界处出现逃逸搏动。
这种逃逸如果连续出现3次以上,就称为交界性逃逸节律,是一种防止心室停搏的生理保护机制。
病因常见于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窦房传导阻滞或房室结部分传导阻滞。也可见于洋地黄、奎尼丁等药物的毒性反应,或迷走神经张力增高。 - 非阵发性房室交界性心动过速
最常见的原因是洋地黄中毒,其他原因包括下壁心肌梗塞、心肌炎、急性风湿热或心脏瓣膜手术后,正常人偶见。 -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是指起源于希氏束以上分支的心动过速,起病突然,因此与非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不同。90%为房室结折返和房室折返所致,少部分为触发兴奋和自律性增高所致。
病因与发病机制大多数患者无器质性心脏病,可发生于不同性别和年龄。房室结中有两条传导通道(双通路),即快通路(β通路)和慢通路(a通路),它们相互连接形成闭环,从而构成房室结的结构基础结性折返性心动过速。再入方式有:①慢-快再入,即再入通过慢路径前行,通过快路径后退,占90%~95%;5%到10%。♬临床表现心动过速骤停,符合折返性心动过速的特点。持续时间各不相同,症状的严重程度取决于心室率和发作持续时间。轻者仅觉心悸;如果在发作过程中血流动力学受到影响,他们可能会感到头晕、疲劳等;及时恢复自律,也可能发生晕厥。 - 预激综合征♬预激是在房室传导系统正常的兴奋到达心室或心房之前,心室或心房肌被提前激活的♬心电图异常现象的异常心电图现象.合并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称为预激综合征(preexcitationsyndrome),又称沃尔夫-帕金森-怀特综合征(WPWsyndrome)。它伴随的AVRT是仅次于AVNRT的第二种最常见的PSVT类型。
病因与发病机制目前公认的预激病因是在正常房室传导系统之外存在先天性旁路。大多数患者无器质性心脏病,少数有先天性或后天性心脏病,部分有家族倾向。旁路由心肌共同构成,已知的旁路有:①房室旁路(肯特束);光束旁路(MahaimBeam)。以房室旁路最为常见,其心电图呈典型的预激表现。心房兴奋同时沿正常房室传导通路和旁路传导。由于副通道传导速度快,使心室肌提前兴奋,故心电图显示PR间期缩短,QRS波(delta波)和QRS波起始处有预激波广泛的畸形。如果旁道被阻断,则不会出现上述典型心电图表现,称为隐性旁道。
临床表现WPW本身不引起症状,但WPW综合征可伴有多种心律失常。其中AVRT最为常见,其次为房性早搏、室性早搏、房扑或房颤。过快的心动过速(特别是持续性心房颤动)可恶化为心室颤动或导致充血性心力衰竭、低血压等。疾病、电解质紊乱和过度饮酒和吸烟也可诱发室性早搏,部分见于正常人。临床表现:可无症状,部分患者有心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