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室性心动过速
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tachycardia,VT)简称室性心动过速。
病因常发生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冠心病最为常见,其次为心肌病、心力衰竭、二尖瓣脱垂、瓣膜性心脏病。偶尔,它会发生在没有结构性心脏病的人身上。
临床表现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症状较轻,取决于发作时的心室率、持续时间、基础心脏病和心脏功能。非持续性VT(发作时间少于30秒,自发终止)患者通常没有症状。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时间超过30秒,需要药物或电复律终止)常伴有明显的血流动力学障碍和心肌缺血,症状包括低血压、少尿、晕厥、气促、心绞痛等。
![](/img.php?url=https://img01.71396.com/2021/0817/0c21e13a21043d29.jpg)
特殊类型的室性心动过速
- 加速自主节律
加速自主节律,又称非阵发性心动过速,可发生于心房、房室交界处或心室。此类心动过速的发生机制是异位起搏器自律性增强,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这些心动过速发作大多具有逐渐发作和逐渐结束的特点,与阵发性心动过速不同,故称为“非阵发性”。
加速性室性自主性节律又称慢性室性心动过速,其机制与自主性增强有关。多见于心脏病患者,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期间、心脏手术、心肌病、风湿热和洋地黄中毒等。发作是短暂的或断断续续的。患者一般无症状,不影响预后。患者通常不需要治疗。
-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由于发作过程中QRS波群的振幅和峰值呈周期性变化,好像围绕电位线的连续扭转得到其姓名。
病因多发生在QT间期延长的情况下。最常见的原因是Ia类和III类抗快速性心律失常药物的促心律失常作用。其他包括心动过缓、低钾血症和低镁血症。
- 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
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是致命的心律失常
,分别简称为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心室扑动是心室颤动的前奏,而心室颤动是导致心源性猝死的常见心律失常。如果不及时治疗,它可能会在几分钟内致命。
病因和发病机制常见于缺血性心脏病,严重缺氧、缺血、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电击伤等也可引起。极少数原因不明的称为特发性心室颤动。心室颤动的电生理机制多为多个微折返环,心肌病及暂时性触发因素有利于折返环的形成。
临床表现临床症状包括意识丧失、抽搐、呼吸暂停甚至死亡。听诊心音消失,摸不到脉搏,测不出血压。
![](/img.php?url=https://img01.71396.com/2021/0817/ce8bafd54d57c96a.jpg)
心脏传导阻滞
心脏传导系统任何部位的冲动传导减慢或受阻。如果发生在窦房结与心房之间,则称为窦房传导阻滞。介于心房和心室之间,称为房室传导阻滞。位于脑室,称为脑室内传导阻滞。
通常将传导阻滞分为三度。①Ⅰ度:传导阻滞即传导时间延长,但仍可传导所有冲动。②二级:指脉冲能量部分向下传递,分为莫比兹Ⅰ型(即温克型)和莫比兹Ⅱ型两种。I型传导阻滞的特点是传导时间逐渐延长,直至不能传导冲动;II型传导阻滞表现为间歇性传导阻滞。③Ⅲ度:所有冲动不能向下传递,又称完全传导阻滞。
- 房室传导阻滞
房室传导阻滞是指房室交界区超出生理不应期后心房冲动的传导延迟
或不能传导至心室,又称房室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可发生在房室结、希氏束、
、东支等不同部位。
MobitzI型房室传导阻滞可发生于正常人或运动员,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有关,多发生于夜间。各种器质性心脏病也是房室传导阻滞的常见原因。Lev病(心脏纤维支架的钙化和硬化)和Lenegre病(传导系统本身的原发性硬化退行性疾病)可能是成人孤立性慢性心脏传导阻滞的最常见原因。其他原因包括电解质紊乱,如高钾血症、粘液性水肿和药物中毒。
临床表现
1.一度房室传导阻滞通常无症状,因PR间期延长而听诊第一心音强度减弱。
2。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可引起心悸和心跳丢失。
3。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症状取决于心室率的快慢。轻者有乏力、乏力、头晕等,有的伴有心绞痛、心力衰竭等。
- 室内传导阻滞
右束支传导阻滞的病因比较常见,多见于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肌病和先天性心血管疾病,也可见于大面积肺部梗塞,急性心肌梗塞后。此外,右束支传导阻滞也可发生于正常人。左东支传导阻滞常发生于充血性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感染、奎尼丁和普鲁卡因胺中毒、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和梅毒性心脏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