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神经元可以良好地评估外部的感官环境,以及内部状态的一些重要特征。例如,AstA 神经元的活动影响着碳水化合物与蛋白质的偏好,DH44 神经元则可以感知体内的糖和氨基酸水平。这些神经元对于食物的评估和反馈,会在FBl6处集结,并形成一个综合报告给大脑,使得大脑做出最后的食物选择。
这么说来,一时时间竟不知道到底是我们在“控制”我们的大脑,还是大脑在“控制”着我们了。
而实验中对于这些神经元活动的控制,就是模拟了果蝇面对不同食物时产生的不同感官传递给大脑扇形区的信息。这些信息在扇形区的FBl6集结,触发果蝇对于食物的最终选择。也就是说,实验中的方法“控制”了大脑。此外,当对参与新陈代谢的神经元活动进行抑制时,饥饿的苍蝇会一反常态,选择热量较低的食物。

上游神经元DH44、AstA、Lk、NPF传递的信息在大脑扇形区的FB16 神经元处整合,以对食物的选择做出决策。来源:Nature.com
总的来说,食物对于果蝇的感官刺激,以及体内的一些重要生理状况(比如能量水平,或情绪变化),会促使相关的神经元释放不同的信息,而这些信息的共同作用会决定大脑对于食物的选择。
“这就是果蝇与人类对食物选择的关联之处,这个神经网络的变化可能会改变大脑对于不同类型食物的反应”,Nitabach说,这项研究让我们更加了解饥饿和自身的情绪状态等因素带来的神经活动差异是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的。
这么说来,也许大脑对于我们所需求的能量,是可以提供更好的评估和决策的。不论是我们感到肚子饿的时候,还是心情大幅度波动的时候,我们的大脑都在告诉我们当下最需要的食物是什么。越是想减肥,却越是想吃香喝辣,这可能真的不是我们的错,都怪我们聪明的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