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德载福”是人们熟知的成语,它是说人的德行可以带来人的福气。实际上人的寿命也与人的德行不无联系。真可谓:厚德载寿。
——题记
近期乔羽、蓝天野等文化名人的仙逝,令人痛惜,他们的高寿又让人欣慰。
更欣慰的是,文化名人的高寿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这些年仙逝的季羡林、金庸、余光中等文化名人都在90岁高龄以上,杨绛、文怀沙超过了百岁,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高达112岁。
健在并依然创作的画家黄永玉、演员于洋、田华、郑榕等也在90岁以上了,102岁的作家马识途还有长篇小说出版。
精神劳动的强度与辛苦不亚于体力劳动,而且这些文化名人都是高产,生活也未必养尊处优,有的人还一生坎坷,屡遭磨难。
那么,他们为什么能够高寿?其中的秘诀又是什么呢?
1.长寿的文化名人反对一味地养生,注重精神层面的修养。
长寿是每一个人的愿望与追求。
古时候的皇帝挖空心思地寻求长生不老药,结果多是早夭。今天养生也成为一种时髦,各类保健品名目繁多,五花八门。许多老人把一生的积蓄都倾注在保健品上,把余生宝贵的光阴耗在所谓的养生秘诀上,结果未必如愿。
长寿的文化名人都反对一味的养生,对保健品不屑一顾。
宝刀不老,以95岁高龄谢幕的蓝天野多次谈到他对养生的看法:
人不能每天老琢磨自己的身体,越琢磨越坏,别太计较,别太在意,或者说顺其自然。即使睡眠不好也不要把它当成负担,少去纠结这些东西。
98岁仍活跃在画坛的黄永玉曾幽默地谈及养生:
我长寿的方法就是抽烟、晚睡、不运动、不吃水果,不考虑养生问题。
有着老顽童之称的乔羽对养生的见解更为达观:
该活多大就活多大,顺其自然就好了。有的人退休了一天到晚瞎琢磨,这也害怕,那也忌讳,前怕狼后怕虎,最后自己把自己坑了。
88岁仍在笔耕不辍的王蒙专门为自己刻了一枚“无为而治、逍遥、不设防”的闲章。这是智者对“养生”的精妙注释。
高龄文化名人也不是盲目地忽视养生。他们与流行养生的区别在于:更注重德行、心态、兴趣等方面的修养,即注重精神层面的养生。
蓝天野曾用“五忘”概括了他的健康和养生理念:
一曰忘形: 对任何事不焦虑、不消极,即使身患疾病也泰然处之。
二曰忘劳:任劳任怨地参加一些工作或劳动,并把它看成是生活的乐趣。
三曰忘怀:忘记以往的是是非非,不自忧、不自悲、不沉沦;面对现实中的不幸或打击,豁达宽容,笑对人生。
四曰忘情:“忘情则无烦”,面对喜怒哀乐之事,泰然处之,神情超脱。
五曰忘年:不要总想着“人老了,不中用了”,这只会增加烦恼,多想自己还“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