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着不算新的单车、穿着洗到发白的外套,抽着自己卷起的旱烟,将喜欢的好酒灌在小二锅头的瓶中,闲暇时与年轻人抿上一口,这便是罗哲文最快乐的时光。

罗哲文(前 白衣)
8年前,88岁的罗哲文老先生驾鹤西去。弥留之际,他留给这世间的最后一句话是“希望后辈继续努力”。
出征苍穹,不求名利,惟愿后继有人,守护锦绣山河。
在整理罗老遗物时,学生们在其书法作品中,发现了一首梁思成先生的诗:
“登山一马当先,岂敢冒充少年。只因恐怕落后,所以拼命向前。”


回望历史,在这条道路上艰难前行的,还有很多人。
曾昭燏,中国第一位女考古学家。
出身显赫,却甘愿为文物保护事业放弃国外事业。抗战时期,她在战火中转移文物,极力阻止故宫文物南迁,成功将852箱已经运到台湾的文物,运回了大陆。
而这其中便包括了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商后母戊鼎。

商后母戊鼎
一生忙于考古事业,曾昭燏不曾结婚,面对非议她说:“我早已将自己嫁给了博物馆。”

曾昭燏
朱学侃,“9·18事变”后,为保护故宫文物不受日寇损害,他与同事走水路,紧急转移文物,因体力不支与光线不足,他未曾注意舱盖已经打开,一脚踏空,坠身舱底,重伤身亡。
后来,那些他舍命保护的文物全都安全了,可他却再也不能亲眼看见了。
这一年,他刚刚32岁。

工人将内阁大库未经整理的档案搬出
“七七事变”时,为看守国宝、保护故宫,多次拒绝“优先保护”的马衡、马彦祥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