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敦煌待个几十年没什么了不得的,那些老前辈们不都是(待)一辈子、一辈子的吗?”



“其实,我也没想到我会在这里50多年,也许真的是命该如此。”

现如今,樊锦诗有时会到洞窟后面的土山上看看,那里长眠着她的前辈常书鸿与段文杰。
她偶尔也会想起从前和前辈一起抢救莫高窟的日子,那时她不懂,“他们是怎么待下来的”,如今她自己给出了答案:
“如果计较得失,我早就离开敦煌了。”

一人,一事,一辈子,樊锦诗说她无怨无悔。
在一代又一代“敦煌守护人”的努力下,莫高窟得以受到保护,并闻名世界。而在中国,这样的坚守,又何止“莫高精神”一种。
罗哲文,一个拂过众人心头不会激起太大涟漪的名字,然而提起他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所做的努力,所有人都会为之一震:
作为“万里长城第一人”,罗哲文亲自参与八达岭长城的修复工作,并起草了长城申遗文本,直接推动其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万里长城第一人”罗哲文
罗哲文与长城的“缘分”,大概要从上世纪40年代末说起。
1948年,罗哲文24岁。受老师梁思成的嘱托,他徒步登上了八达岭长城,从此开始了万里长城探索之路。
很久之后,罗哲文仍记得自己拍下第一张长城照片时的场景。
那是一个秋日的午后,阳光充足,留在照片上的,是发白的长城和它投射在山坡上的黑色影子。
彼时的八达岭长城只有断壁残垣,方砖四处散落,周围荒草丛生、落叶满地。

青年罗哲文(右一)
那是罗哲文与长城的初次邂逅,不算美好,甚至略显狼狈。但这一道高大、坚固而且连绵不断的长垣还是引起了他的好奇。
这之后2年,罗哲文被指派进行长城修复工作,而第一站,便是八达岭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