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天,罗哲文先乘火车到达八达岭车站,然后骑着小毛驴上山考察。后来他回忆道:
“到达目的地时,天色已经很晚。当时的八达岭满目荒凉,夕阳照着山上的长城残骸。我想起当年戍边的战士就在这儿待着,当年的长城一定非常的雄壮。”

罗哲文在长城
修复文物,讲究“修旧如旧”。为此罗哲文和建筑工人们,只好到山沟里一块一块收集塌下的青砖,从沙土里挖掘砖块,作为修复长城的原材料。
如此坚持多年,才有了八达岭长城如今的壮美。

罗哲文(左一)在工作中
“断壁残垣古墟残,夕阳如火照燕山。今朝赐上金戎刀,要使长龙复旧观。”
这是罗哲文在修复长城时所作下的诗歌,那时他不会想到,这条帮助长城复旧观的道路,自己一走就是整整60年。
几十年间,罗哲文与团队,主持建立了第一个长城研究机构山海关长城研究会,提出了“长城学”这一研究学科。
他撰写的有关长城的文章,被收入中学和大学课本;梳理的长城维修方案,至今仍是全国长城修护的决定性依据。

罗哲文(中间)在长城申遗现场
2003年,79岁高龄的罗哲文,与团队沿着丝绸之路,历时近一个月,艰难寻访了汉长城遗址、楼兰古国遗址等一系列历史文化遗迹。
他穿越了被称为“死亡之海”的罗布泊,并在那里确定了罗布泊汉长城的存在。

罗哲文在楼兰
超过半个世纪,罗哲文始终奔波在保护中国古建筑的路上,同行称其家中的电话,为“文物保护120”。
在城市化建设与古典建筑矛盾日益尖锐时,罗哲文一次次挺身而出。
京杭大运河申遗、守护平遥古城、北京团城“保卫战”、转移清音阁……在他的努力下,“古典”与“现代”终得和平共处。

罗哲文工作现场
作为团队中年龄最大的成员,罗哲文喜欢跟着年轻人四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