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爸爸希望女儿能尽快将这封信转送出去,然而樊锦诗却犹豫了:
“我没转(送),倒不是因为我有多高尚,而是因为自己之前已经明确表态,要服从分配。”
“国家需要我们到什么地方,我们就到什么地方去。”
老一辈人质朴的信仰,成为了樊锦诗最初“守护敦煌”的理由。
这一年,她25岁,在最好的年纪,去了最荒凉的地方。

青年樊锦诗
1963年,樊锦诗远赴敦煌莫高窟,开始了祖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征程。
现如今,敦煌因“石窟”、“壁画”闻名天下,但在樊锦诗初次踏足这片土地时,目之所及,皆是破败。
因为长时间受不到专业保护,在1907年至1925年间,西方列强不断对莫高窟进行偷盗,藏经洞内超过5万件经书被洗劫一空。
作为目前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这样的掠夺无疑是毁灭性的。
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莫高窟内的许多壁画、彩塑,已经开始脱落与倒塌。

敦煌莫高窟早期照片
看着满目疮痍的文物,想着散落在外的经书,樊锦诗满心悲痛。眼前的一切都在提醒她,守护敦煌,已是刻不容缓。
下定决心后,樊锦诗跟着老师常书鸿(敦煌学的奠基人之一)、段文杰(敦煌研究院原院长)潜心致力于敦煌莫高窟的保护与研究,从此在戈壁深处扎下根。

樊锦诗(左一)与同事们
多年间,樊锦诗日日待在干燥、闷热的洞窟里。
她走遍了这里大大小小735个洞窟、参与修复了4.5万平方米的壁画、2415尊泥质彩塑全都和她打过照面……

修复后的敦煌莫高窟壁画
多年坚守,樊锦诗成了“敦煌的女儿”,人们敬佩她为保护莫高窟所做的一切,她却说,最应该感谢的,其实是自己的丈夫,彭金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