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评论
从某些方面看来,这样“过来人”的警告也许是出于好心。然而换另一个角度去想,这份“好心”这下隐藏的,其实是一种长久以来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所有人都曾梦想仗剑走天涯,最终却妥协于柴米油盐酱醋茶。
只是,如果“理想”皆因冷门与不易放弃,那“现实”又会剩下什么?
如果我们这个国家、社会的所有人,都只去追求收入好、有“钱”景、回报快的事业,那么,我们这个民族,会成为什么样子?
当越来越多的人追名逐利时,又有谁,在守护这个民族的文化根基?

在钟芳蓉被争议包围的那几天,考古界前辈樊锦诗先生托人送来的一封信和一本自传,给了女孩极大的鼓励——在决心探索考古领域时,她深受“樊锦诗先生的影响”。
在那封给钟芳蓉的信中,樊锦诗写道:“不忘初心,坚守自己的理想,静下心来好好念书。”
这是樊老对后辈的叮嘱,同时也是她此前人生的真实写照。

樊锦诗先生
1962年,还在北大考古系读书的樊锦诗,经学校安排,与3名同学到敦煌文物研究所实习。
此前,课本中对敦煌石窟亦真亦幻的描写让她心生向往,然而就当她带着满心期待拜访这片土地时,眼前的一切都出人意料:
“全都是沙漠、戈壁,没水,没电,但是有狼。”
敦煌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让生于北平,成长于上海,从小就家境优渥的樊锦诗很不习惯。因为水土不服,身体极度不适,她在实习进行到一半时,便被送回了北京,离开时她想:
“看也看过了,以后便不再来了。”

樊锦诗在敦煌实习时住的宿舍
一年后,樊锦诗完成学业。毕业时,她被分配到敦煌研究所工作。
当地环境恶劣,而且在当时并不受重视。樊锦诗父亲担心女儿的身体和前途,在得知消息后,赶忙写了厚厚一沓信向学校领导“求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