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8年,尹明善出生在重庆涪陵一个地主家庭。少时家境优渥,即便日军的飞机时常从上空盘旋,他的童年仍旧过得颇为顺利。12岁,家庭遭遇变故,他和50多岁的母亲不得不远走荒山避难。
一间茅草房,一床破被、几个碗盘,除此之外,家徒四壁。为了谋生,他每天凌晨起床步行到县城批发针线,再到乡下沿村叫卖。那时他以为自己会一辈子卖针线,但母亲却告诉他:“不读书则无用。”从此,卖货郎的担子里,永远放着几本书。
读了两年书,尹明善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将全部身家留给母亲,孤身前往重庆求学。没人知道当年他受了怎样的苦,4年后他自学考入重庆最好的高中——重庆一中。
时至今日,很多重庆一中的老校友仍对尹明善印象深刻。他的成绩十分出众,高一没念完,就解出了整个高中阶段所有的数学题。那时,老师常常夸他说:“尹明善这样的天才学生一定会成为一个非常成功的科学家。”
成绩出色,课余时间,尹明善的才华也得到充分发挥。他爱写文章,学校校报上经常刊载他的高谈阔论。文艺晚会上,他又带着同学一起搞音乐,学作曲。
甚至,篮球打得不错的他,还被选为学校女篮教练。
1958年,尹明善即将高中毕业,他对未来充满信心,但偏偏,因为地主出身和在学校报纸上的“谬论”,他被判去劳动改造。那一年,他刚刚20岁,人生才刚刚开始,就被按下了暂停键。

在劳动改造厂,尹明善尝遍人间疾苦。曾经的恋人离他而去,朋友对他敬而远之,他的亲哥哥也与他断绝关系……每天繁重的劳动之外,他还要挨保卫科长、车间主任的轮番训斥……
1961年,他又被判“反革命罪”关进大牢,9个月暗无天日的生活后,他最终被发配到重庆塑料厂劳动改造。多年以后回忆当时,他说自己最大的梦想,是能够得到原谅,为此他小心翼翼生活了18年。
塑料厂的生活几乎看不到任何希望,尹明善把所有的情绪,都寄托在书上。没人告诉他读书有什么用,但他牢牢记住了母亲的话——不读书则无用。
在工厂里,通过自学,他的文化水平越来越高,英语甚至达到了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的水平。1979年,本以为会在劳改厂度过余生的尹明善终于等到原谅。
领导通知他劳改结束,并拍着他的肩膀说:“尹明善,你还年轻,你可以堂堂正正地做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