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5年的某个深夜,北京西红门的大桥上,一个年轻人走在不到一尺宽的马路牙子上,借着月光和来往车辆的灯光,一步步往自己的住处黄村走去。
从工作的剧团到黄村,足足40多公里的路程。而这个年轻人,已经把身上仅剩的一两块钱用来买干粮充饥了。
实在走不动了,他就扶着栏杆站在桥上,唱着:“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来给自己打气。
很快,声音有些哽咽,两行清泪也从他的眼角流了出来。
桥上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他叫郭德纲。
那一年,他22岁。
而今天,2021年1月18日,郭德纲48岁。人到中年,功成名就,名利双收,门下人才济济,台上一呼百应——这是当年落魄时,他想不到、不敢想的结局。
天不绝人路,莫欺少年穷。

2005年,在德云社举办的纪念相声开山鼻祖——“穷不怕”朱绍文诞辰176周年专场演出上,郭德纲和搭档张文顺老先生带来了一段相声,叫《论相声五十年之现状》。与其说它是一段相声,倒不如说是一段演讲或独白。
郭德纲在台上慷慨激昂,把相声发展至今的辛酸、行业的畸形生态、德云社创业初期的艰辛,一股脑地倾泻了出来。台下,很多德云社的忠实粉丝掉了眼泪,后台的演员们也哭了好几个。而郭德纲,那个十年前在桥上就着月光痛哭流涕的青年,现场却一滴眼泪都没掉。
转眼间,郭德纲迎来48岁。生日到来之际,他正在录节目,德云社众弟子给了师父一个惊喜,在节目录制现场为他庆生。
郭德纲罕见落泪……

“北漂”之前,他已经在家乡天津吃了不少学艺的苦。7岁那年,酷爱曲艺的郭德纲跟随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高祥凯学习评书。虽说是学评书,但是高先生给郭德纲的开蒙作品,却是一段难度非常大的相声——《五行诗》。
用这段作品来开蒙,恩师高祥凯用心良苦。它文哏的内容相当多,非常难背,能把这段作品背得滚瓜烂熟,嘴皮子肯定就练利索了。这个段子也需要大量的肢体和神态表演,不但嘴巴要顺溜,还要把作品中人物的表情和动作都呈现出来。单就练“金锤一对上下翻”这一句,郭德纲就拿着两个酒瓶,把它们拟作金锤,每天不断练习上下翻飞的动作。
这对于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来说,既累又枯燥。但是郭德纲还是坚持了下来。

儿时的郭德纲两年后,9岁的郭德纲又通过父亲朋友的介绍,拜见了相声大师——“常氏相声”嫡系传人、艺名“三蘑菇”的常宝霆。

相声大师常宝霆(左)
一见到常老先生,郭德纲就把自学的《天王庙》给他说了一段。“小子,你记住了,学相声最主要的有三点:天赋、兴趣、刻苦,缺一不可。”听罢,老先生没说演得好不好,而是以这样一句话来告诫郭德纲。郭德纲把这句话印在了脑子里,既用来勉励自己,也用来教导多年以后的徒弟。
常宝霆把郭德纲介绍给了自己的弟弟常宝丰。第一次上课,常宝丰就给郭德纲拿出一套“宝贝”——整整六大本的《中国传统相声大全》。
郭德纲一见这套书,就像其他孩子见到好吃的一样,太馋了!那个年代没条件复印,郭德纲只能将这套书暂借出来,逐字逐句地抄写,将这六大本一字不落地抄了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