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纲相声启蒙老师——常宝丰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不过,和以后“北漂”的日子比起来,郭德纲学艺时受的这些累,连“苦”字的边都沾不上。

1988年,15岁的郭德纲第一次闯荡北京,怀揣着进北京总工会文工团的抱负,希望可以做一个体制内的相声演员,有着稳定的演出机会和收入。可来到文工团后,郭德纲却只领到了打杂捡场的任务,净干些装车装台的粗活。在那段时期,郭德纲和一个叫杨红的年轻人“同病相怜”,成了朋友。
几年后,杨红成了家喻户晓的喜剧演员,当然,绝大多数人只知道他的藏族名字——洛桑。

著名藏族笑星洛桑·尼玛,汉名杨红
有演出的时候,郭德纲和洛桑就一起干脏活累活,忙得满身大汗。没演出的时候,俩人闲得无聊了,就一起蹬着自行车去街头“卖艺”:洛桑模仿日本人说“日语”,郭德纲就在旁边瞎说八道地翻译。演出效果怎么样不知道,反正这俩人是演得不亦乐乎。洛桑很喜欢喝酒,哪怕身上没钱了,借钱也要喝。郭德纲就曾经借给他八块钱,得到的是一张保存至今的借条。
第二年,一直得不到表演机会的郭德纲,受不了这种看不到希望的打杂生活,返回了天津。而留在北京的洛桑,则遇到了改变他命运的恩师——尹博林。
尹博林的眼光非常独到,他根据洛桑的表演风格与特长,为他量身打造了系列小品《洛桑学艺》,并于1993年带领洛桑登上了央视《曲苑杂坛》的舞台。这套节目很快就让洛桑红遍了大江南北,而此时的郭德纲,还在民间剧团里唱戏呢。

洛桑(左)与恩师尹博林回到天津后,为了谋生,郭德纲唱了一年半的评剧和半年的河北梆子,靠着走村串户的演出勉强生活着。那个时候民间戏班子活多钱少,经常是演完一场就要赶下一场,平均每场也就挣三五百块钱,全团几十个人分摊。由于班子里人手也有限,一个演员不可能一天下来只演一个角色,经常是上一场演武生,下一场就要换个扮相演老生,因此一日内要多次洗脸换装。在河北某村演出时,由于当地的水质含碱量很高,水非常地“滑”,脸上的油彩洗不干净就要继续化妆。一天下来用这样的水洗了七八次,郭德纲的脸又红又肿,但是演出也必须要进行下去。
现在的郭德纲,已经有权决定自己去哪儿表演。而那个时候,他没得选择,别说水质怎么样,只要有人肯让他去演,哪怕是鸟不拉屎的地方也得去。
不去,靠什么吃饭呢?

现如今郭德纲还时常在舞台上秀一段戏曲功夫

戏班子的生活既辛苦又忙碌,但是郭德纲一直没有放弃相声梦。“别看我现在学唱戏,等有朝一日还能站在相声的舞台上,我一定要把现在学的戏用在我的相声里。”郭德纲时常这样想。
1994年底,不甘心的郭德纲第二次来到北京,这一次,他只待了四五天就走了。“啥也没干成,就是在个小旅馆里猫着。后来一想这也不是个办法,就又回天津了。”第二年中旬,自认为做好了准备的郭德纲,带着盘缠,第三次闯京城。
“这一次,我一定要混出个名堂。”他在心里暗下决心。
这一年的十月二号,已经成名的洛桑因为交通事故,永远离开了人间。
这一年的郭德纲,生不如死。

第三次来到北京,郭德纲已经做好了“当孙子”的准备。“只要哪个剧团肯收留我,我就愿意给他们当牛做马。”他后来回忆道。但是,他迎来的依然是无人问津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