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了两篇,效果都不错,有游戏厂商联系到他,让他做枪手,为游戏公司写稿。靠着稿费,他又赚了不少钱,甚至开玩笑说:“那会儿要留在游戏圈,我现在可能早就拿着期权在夏威夷海滩上喝咖啡了。”那时,他最大的理想是成为“工程师”。
他为自己设定的规划是:“考个清华,学个发动机的工业设计,再去德国进修……”但与学校的冲突,却让他“致力于民族工业”的梦想不得不搁置。读到高二,与学校置气的他退了学。最后在家人的劝说下,去街道报名参加了高考。
匪夷所思的是,把整整几大本文科教材背下来后,他考上了北京一所名校……

上了大学,王自健也没在学校待多久。仿佛他的一生,都和学校格格不入。
或许,小时候糟糕的学校经历,已经让他失望透顶。读到大二,他再次退学,开始在中关村倒腾电子设备。那还是中关村电子设备卖场的黄金时代,成立京东的刘强东,就在此起家。
王自健很快在商海中赚到了钱,但又很快陷入人生的某种虚无里。他还是想在文化上实现某种自己的人生理想,于是他进入到了电视台,做编导。
那段时间,他帮助电视台做竞猜类游戏,为厂商推出各种广告,赚得盆满钵满。钱有了,理想没了,他想做的是传媒,却发现自己一直做的是广告,索性辞职去了广告公司。2006年,做什么都觉得没意思的王自健,终于发现了一件自己觉得好玩的事——相声。
“非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爆红,把一众相声票友拉回了茶馆、小剧场。这勾起了王自健的兴趣。
第二年,他在北京师范大学礼堂,和搭档说了一段传统相声《打灯谜》,随后一发不可收拾。2009年,他辞掉白领的工作,拜师侯耀华,成为一名专职相声演员。
他说:“天天我穿一身名牌在那种高级写字楼拿杯星巴克那种生活太傻。明明对方就有一个特别土的中文名字,非得叫他英文名,凭啥?”

《安家》剧照 王自健
2010年,他成立自己的相声团体“相声第二班”。每周末下午,在北京鼓楼西大街的一个小茶楼里,他穿着大褂走上舞台,把台底下的观众逗得前仰后合。彼时王自健成名的关键,都是那些“电视台不让播”的内容。
将国际政治、生活的苟且融入到段子里说出来,叫好声和笑声整场都不间断。《舞动人生》《白领人生》《悲催人生》等一系列作品里,因为贴近80后,深受年轻人追捧。追捧的原因既来自于段子,也来自于他内心的坚持。
2010年,他的同行德云社陷入“黑八月”事件,被迫停业整顿。本以为师门不同的王自健会落井下石,但他却公开表明:“郭德纲早晚会成为一代大师,我永远赶不上他。”他甚至还有一部作品叫做《我爱郭德纲》。

那几乎是王自健最快乐的日子,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当一个专业小范围里特别牛的相声演员。”
与此同时,也开始有资格拒绝太多商演。当时相声演员很大的一部分收入,是依靠商业演出,艺人通常会在企业年会上嘈杂的敬酒声中表演。有一次他去参加一个制药公司的餐会,刚说没多久,台下的人便站起来大喊“干杯”,王自健将这视为一种“侮辱”。他几乎发泄般地讲那些屎尿屁的段子,但没有人觉得有任何不适,从那以后他就再也没有在餐会上表演。
但当叶烽带着商业策划案找到王自健时,曾经厌倦了电视台的他,却出乎意料地没有拒绝。
原因是他结婚了。他明白节目组的种种限制,但却并未挣扎。他告诉妻子:“你让我自己管自己我没有能力管,现在有一个团队帮助我,平台又好,那就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