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广东汕头西北部的几个小镇,几乎家家都是三五层的小楼,高档私家车川流不息。
小楼鳞次栉比,门脸的招牌也连成一片,它们似乎有统一的格式,主体部分为“XX内衣厂”,小字标注“生产各种款式内衣”,尾部留有联系电话及传真,大多为红底金字。大大小小的招牌背后,分布着近万家内衣店,每年生产的超过3亿件内衣,满足了全世界半数以上的内衣需求。
这里被誉为“内衣之乡,以谷饶镇、陈店镇、两英镇为核心的内衣产业带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内衣,是小镇繁荣的支柱,也是两代汕头人的四十年。
在这座内衣厂“堆”成的小镇,有一群最懂女人文胸的男人。


年近不惑的肖宏珩是土生土长的陈店镇人,多年深耕内衣行业。
年后开工季,他正在为新产品的上市忙活。对于近年流行的款式他了然于胸,“不管款式怎么变,肤色、黑色永远是文胸流行色,今年款式这两个颜色肯定不会少。”

肖宏珩在工厂中
生于八十年代初,肖宏珩还记得40年前的汕头还是一个棚屋搭起来的小渔村,站在自家门口眺望,满目荒滩,四周皆是不生草木的沙丘。
父亲老肖工作的某国营锻压机床厂,是当地为数不多的几幢红砖楼之一。
因为技术过硬,老肖很年轻就当上了技术主管,每月可以拿到17块,在当地当时属于收入不低的“铁饭碗”。但面对一大家子人,这样的工资还是杯水车薪,他不得不在下班之后,到外商开的内衣厂里修机器,赚外快。
肖宏珩回忆起过往感慨道,“现在人觉得‘996’很累,那时老爸是‘朝六夜二’,早上六点起床,凌晨两点回家。”
贫瘠的土地上,人们的耳朵都是竖着的。做工时,老肖总是仔细留意着车间里的谈话。随着厂房里需要检修的机器越来越多,他很快明白“做内衣”是一块比维修大的多的蛋糕。
经商似乎是潮汕商人骨子里的一种本能,没有太多犹豫,老肖辞掉了国营厂的工作,拿着亲友凑来的1000多元,低价扛回了十几台被淘汰的缝纫机,原来要靠他养活的十几口人都成了小作坊的工人。

老式缝纫机都是人力脚踩的,为了提高产量,老肖就琢磨着装上了小马达。肖宏珩回忆,小马达噪声很大,但母亲的声音更大,每天放学后,母亲都会招呼他去厂里帮工,只有做完事,他才有零花钱拿。
那个年代,只要家里有工厂,像肖宏珩一样大的孩子们都是“以厂为家”。同样生于80年代、比肖宏珩稍小几岁的翁宏东也是一名“厂二代”。他的童年时光基本是在车间里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