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宁”最终三年持续亏损,累计超过31亿元。股东和元老们纷纷登门,请李宁出山,重回一线。
2014年,51岁的李宁一脚踏进泥潭。原计划为期3年的转型没有如期完成,比亏损更令他忧虑的,是经营一家看不到未来的企业。
多年后,回忆这一段低谷,李宁说,“我拿冠军是上个世纪的事了。”
他还记得,有一次,他与退役运动员刘璇、金晶一起到学校看望孩子们,主持人介绍刘璇和金晶时,孩子们报以热烈的掌声;轮到李宁时,主持人说:“这个大家都认识,就不用介绍了吧?”现场一片沉寂。
在场的孩子,没有一个认识李宁。
“我原来太有名了,太有名以后呢,就会老在你的名气下面去做。你看现在创始人有名的,哪个产品能卖得好?一定是它的渠道、供应链才使得这生意能行。所以不能依赖创始人。”
在经营策略上,李宁用一个“原来”,斩断过去,在资金链几近断裂的情况,缩减行政支出、调整公司架构、清理库存、改良渠道,一年关闭1821家门店。
那段时间,李宁把办公室当战场,每天熬到深夜,即使肠胃不好时,他会和经销商一起喝酒。似乎又找回了当初在奥运赛场上拼搏的激情。
“2014年,我几乎把我一辈子的办公室都坐完了。”
而在营销方面,他则逆势向后,重新用回了“一切皆有可能”的口号,他认为这个口号“更符合公司品牌基因,可以激发所有人参与,包括消费者、合作伙伴,可以鼓励我们追求梦想,超越自我。”
“运动员基因是我给公司注入的最大财富。我认为中国就应该有世界一流的体育品牌,我李宁当之无愧要勇往直前去做。”
“‘李宁’这个品牌有助于中国社会发展,有助于中国体育发展,这才是这个品牌的意义,否则有什么意义?”

几经风雨,几经沉浮,李宁身上仍然有一份家国情怀,那是一种接近本能的担当。
李宁公司坐落在北京五环外的光机电产业基地内,毗邻京沈和京津唐高速公路,有的人说它不够时尚,有的人说它偏僻。
但是,每一个走进园区的人,都会看到一面国旗,在建筑群的最高处,庄严地,一丝不苟地悬挂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