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7年,在佛山市中心的繁华地段,一座“李宁体操学校拔地”而起,共耗资3300万,落成典礼上,李宁感慨万千:“奋斗7年,梦想终于实现,3000万元的筹集和调度,太不容易了……”
数载商海沉浮,1988年的告别晚会上,他与记者的一问一答,其实从未有一刻被放下。

一直以来,李宁自认是一个胆小者,做运动员时不怕后空翻,最怕前空翻,“因为看不到地”;就算已经成为世界冠军,但在比赛中只有看到场边的教练,他才敢放心做高难度动作。
这一点,在他从商之后依然可见一斑,大多数时候,李宁公司的步伐都是小心谨慎的。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在2004年做了一个极为大胆的举动。
那年夏天,在位于北京东四十条桥附近一家宾馆的房间里,李宁咬着牙,一笔一划地在一份标书上写下一个“天文数字”。
那份标书是是李宁公司提交给2008年奥组委的奥运赞助商竞标书。标书经过精心设计和印刷,为防泄密,金额一栏是空白。
那天,等到李宁写下最后一个“0”,距离出发前往北京2008年奥组委所在地,只剩下30分钟。
所幸酒店距离组委会很近,步行只需要10分钟。房间是李宁一早就租下来的,作为工作小组的临时办公室,以防投标当日出现堵车等突发状况。
所有意外状况都被考虑进去了,目标只有一个:拿下奥运。
据说,按照李宁公司当时的财力,几乎无法支持标书的那个数字,但胆小的李宁像个赌徒一般压上了整个公司。

作为一个体育品牌的掌舵者,北京奥运会的确是一块巨大的面包,但李宁所表现出的激情,好像早已超越了商人的角色。
早在1993年,李宁便奔走各地,助力北京申办2000年奥运会。彼时,传奇女性邓文迪正在耶鲁大学攻读,课余时间在距离学校不远处的某国际体操学会做兼职。
学会的创办者正是李宁,邓文迪回忆,那段时间,她的工作里总是有一项内容:在校园里分发印有“北京2000”的宣传单。
但是,那次申奥,中国最终以两票之差败北。
不久,李宁又进入新的轮回,为申办2008奥运会呼告,即使离开赛场很多年,奥运会似乎依然是他人生的坐标。
在北京奥运会的周期,李宁已经将公司交给了职业经理人,自己则退居二线,鲜少出现在公司。也因此,当时的“李宁”公司里甚至流传着一则轶事:一天,当头发稀疏、两鬓斑白,身材微胖的李宁步入公司,却被前台小姐拦住了。他尴尬地解释:“我就在这里上班。”
但对于投标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李宁事必躬亲。董事长亲自出马,这在竞标奥运赞助商资格的企业中,非常罕见。

那一天,当他双手递上标书,仿佛完成了某个熟悉的仪式。
但是作为一个商人,他却始终逃不掉被选择的宿命,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赞助商最终花落阿迪达斯,毋庸置疑,他们开出了一个更高的“天文数字”。
公布结果当天,李宁投标团队的很多成员默默落泪,他本人看上去很平静,只是在很多年后回忆过去:
“2008年生意上不冲击,情感上冲击。历史性的一次奥运会在中国举行,觉得是中国企业的机会,后来发现是外国企业有机会。”
很多时候,他似乎很难做到在商言商。
转折有时会在命运的另一端发生,2008年8月8日当晚,“胜利者”阿迪达斯把投诉电话打到了国际奥组委。
北京一夜,当阿迪达斯的负责人看到李宁绕场一圈点燃火炬的那一刻,也看到了自己的不甘。

“虽然我是练体操的,但其实我有恐高症,站高一点我的手马上就出汗、发凉。”李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