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我有一个梦想,希望中国的奥运冠军能穿着自己的服装站在奥运会的领奖台上。”李宁回忆。
“我是因为激情做事。可能跟运动员时期的经历有关系,一想就想大了,觉得应该做一个能代表中国的体育品牌。”运动员的经历,让他习惯将个人和家国联系在一起。
“新产品就用你的名字。”李经纬对李宁说。
“不,这有自我宣传之嫌。”对此建议,李宁一愣,继而犹豫:败军之将,怎敢再张扬?
然而,事实证明,即便是“败军之将”,快速爬起的李宁,还是感染了很多人。

1989年8月,李宁在三家报纸上同时登出征集商标设计方案的广告,在之后的一个月里,先后收到了超过10000封设计稿图。这些方案大部分来自工人、农民、军人等非专业人士,其中甚至包括类似红绿灯的简单图样,但是每个方案都配有非常详细的说明,都表达了对李宁的支持。
这件事让他充满信心,又深感责任重大。
在李经纬的鼎力相助下,李宁以跑步的速度开始了新事业。不到8个月,一幢5000平方米的厂房就在广东省三水市竣工,不远处就是健力宝的生产车间。
屋顶上,一块巨大广告牌非常醒目:李宁牌服装。


“我们亚洲,山是高昂的头;我们亚洲,河像热血流。”时至今日,李宁仍然会不自觉地哼起北京亚运会的主题歌,《亚洲雄风》。
这首歌创作于1989年11月,彼时,李宁服装厂生产线上的设备还没有安装就绪,北京亚运会的筹备工作就已经接近尾声。
初出茅庐的李宁没钱做广告,亚运会就是最好的广告机会。
1990年的北京亚运会是中国第一次承办国际大型综合性赛事,亚运会火炬接力处对承办者开出了300万美元(按照当时的汇率,约合人民币1434万元)的高价,“李宁”根本承受不了。
与此同时,日本的富士、韩国的三星等国际公司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实力。
情急之中,李宁冲到了分管单位,严词道:“中国运动员在家门口登上领奖台时,怎么可以穿印有外国品牌的运动服?”
在那个朝气蓬勃的年代,这样一句理想主义的说辞,从一个奥运冠军的口中说出,反倒颇有一番现实意味。最终,李宁只花费250万元人民币便一举夺魁。
那年8月,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身穿白色李宁牌运动服的李宁,从藏族姑娘达娃央宗手里接过了北京亚运会火炬火种。

通过电视转播,这个神圣的经典时刻定格在无数中国人的心中。
那一年,亚运会的赛场上少了一个运动员李宁,但一夜之间中国人都穿上了李宁牌。
亚运会闭幕的当月,刚刚成立的“李宁”就收到了价值1500万元的订货单。
整个中国体育市场都是“李宁”的天下。鞋子生产后还没进仓库就被经销商拉走了,每年销售收入增幅都在100% 以上。拥有一双“李宁”也成为那个年代时髦的象征。
2年后的巴塞罗那奥运会上,中国奥运体育代表团穿着印有“李宁”标志的运动服出现在开幕式上,结束了中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穿着国外体育品牌服装的历史。

1992年西班牙巴塞罗那奥运会上,女子10米跳台冠军伏明霞穿着李宁运动服领奖。
李宁激动地流下了泪水:“那一刻,我体会到了此生最大的荣誉,那种成就感超过了我以前获得的所有奖牌的总和。”
然而比巴塞罗那更早半年,1992年3月10日,李宁29岁生日当天,他在佛山的体育学校成立。从三水的李宁服装厂到佛山很近,开车不过半小时,只要一有空,李宁就会跑去看看学生,偷得半日悠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