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不用,我请你吃饭好了。”来人加了位光明的微信,拍了好些照片,嘴里念着位光明说过的“努力与天赋的辩证关系”。她夸,你说得蛮好的,你身上比较可贵的一点,就是你在生活当中没有放弃爱好,别人就是被生活完全磨灭了理想。
位光明说,理想每个人都有,看你坚持不坚持,对不对?
他拒绝了女人买画的请求,“屋里挂着的画都是订单啊,我给了你跟别人没法交代。”
女人点头,对对对,这诚信还是要那个(讲)。
来自上虞的访客和她的孩子 图/聂洱
打来电话买画的人也不少。有人开口就喊位大师,位光明说,“我是什么大师啊,农民工一个。”至于买画——“我现在没时间啊。过一段时间啊,真的过一段时间。”
位光明的油画订单已经排到大半年之后。他手机里存着将近五百个人的微信,大部分是找他画画的。
浙江卫视教科影视频道一档民生新闻节目《小强热线》的主持人小强也找位光明,画一幅他本人的肖像画。“我说没时间”。位光明感慨,小强也老了啊,10年前就看《小强热线》。
位光明油画作品 图/受访者提供
位光明很少看电视。他的出租屋里只有一台100块钱收来的旧电脑,卡得要命,看视频,一分钟绕半天都加载不出来。换个硬盘和内存,终于好了点。
他偶尔用它来看看电影,美国科幻片,《侏罗纪公园》《终结者》《阿凡达》,想象力丰富,漂亮,超有画面感。
很多油画技巧也是用这台电脑学的。他打字慢,一只手握鼠标,一只手一个字母一个字母输拼音。好在输入“油画教程”四个字,就有一大堆视频跳出来,说英语的,说法语的,说俄语的,都有,有字幕看字幕,没字幕看看视频里怎么画也行。
他还买了不少书,都不便宜。《特列恰科夫画廊藏画》,290元。《色彩静物·西方大师经典作品》,76元,他的很多油画都临摹自这本画册,书皮已经破损,内页也有不少污渍和折角痕迹。
刚开始学油画时,他会把一些基础知识写在墙壁的木板上:远山,先上中黄,少量生褐为底色,再上湖蓝,同时留出阴面的底色。画得多了,他慢慢发现,记下的这些技巧未必正确。
图/聂洱
木板是2015年左右钉在墙上的,上方还写有几个大字:周恩铭油画创作平台。那会儿还属于涂鸦阶段,瞎摸索,也没有买画架和画框,只有一张画布,用钉子钉在木板上。画得不好,就揭下来,剪坏,再用火烧掉一点,以免被人捡去。毕竟费了心血,自己毁掉,反倒没那么心疼。
后来花二三十块钱在淘宝上买了个画架,稍微用力,就摇摇晃晃,不过也能凑合。几个月前换了个新的,278块,稳固多了。那句“陋室铭”,就写在这个新画架上。
周恩铭是他的本名。1972年,周恩铭出生于安徽省灵璧县,家中排行第五。没多久,他就被过继给姑父姑母,改名位光明,跟随他们在甘肃玉门长大。
对绘画的兴趣就是在甘肃培养的。少年位光明喜欢连环画,他把宣纸铺在画上,再用铅笔描,靠这种临摹方式习得不少绘画技巧。
高一那年,他跟着养父母回到老家灵璧。念到高三时,养母生病,家里缺钱,他成绩也不够好,横竖考不上大学,就没接着往下读。17岁的他开始漂泊的打工生活。
位光明春节时画的湖北钟祥市某公交车站 图/受访者提供
先去的上海。在松江一个小码头当挑运工,往船上挑沙子、水泥管和黄酒坛。这活不好干,走起路来,晃晃悠悠,挑黄酒时尤其得注意,打碎一趟,一天的工钱还不够赔。
没干几个月,他跟着隔壁村的人一起去了东北。一开始是在水泥厂当操作工,把一车一车的石料扔进粉碎机里。机器一开,漫天粉尘,一天下来,鼻子里全是脏污。他怀疑,干久了,迟早会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