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甚多文学巨擘描摹过爱情。王小波言“但愿我和你,是一支唱不完的歌”、“当我跨过沉沦的一切,向着永恒开战时,你是我的军旗”。莎士比亚言“爱情像海一样深沉,我给人的越多,自己就越富,因为这两者都是没有穷尽的”。沈从文言“我们相爱一生,还是太短”。
民国,一个文学大师辈出的时代。鲁迅、沈从文、林语堂、张爱玲、林徽因、钱钟书、郁达夫、冰心、陈寅恪……文人和文人间细腻微妙地碰撞,打造出民国各具特色的爱情传奇。走进民国大师的情感世界,便是走进一段鲜活的民国人文史。本文所描绘的传奇故事,只不过是民国爱情大海中飞溅起来的几束浪花罢了。但是,近百年来,这些浪花穿越时空,抵达有情人心底,至今仍在他们心间泛起无数涟漪。


别人对我无意中念到你的名字,我心就抖战,身就沁汗!并不当到别人,只在那有星子的夜里,我才敢低低的喊叫你的名字。
——沈从文《我喜欢你》
1929年9月,新学期伊始。
沈从文第一次登上大学讲台,紧张到长时间说不出一句话。有文字曾这样记载:
众目睽睽之下,沈从文呆呆地站了近十分钟,才终于开口;而一旦开口,又急促难控,结果把准备的内容匆匆讲完,再次陷入窘迫;最后,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我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怕了。
课堂下听讲的,有一位女生,名叫张兆和。听说沈从文是大兵出身,也曾拜读过他几篇小说,“可我们并不觉得他是可尊敬的老师,不过是会写写白话文小说的青年人而已。”这话是张兆和说给二姐张允和的,当时她对沈从文的印象大抵如此。
张兆和出生于安徽合肥一个大家族,曾祖父张树声是清末淮军将领,做过两广总督、直隶总督。
1927年,她与二姐一起进入中国公学预科,是学校招收的第一批女生。张兆和不仅成绩优异,又擅长体育,担任着女子篮球队队长,追求她的人几乎要排起长队。

张兆和(二排左3)
沈从文来此教书那年,张兆和已在外文系读到二年级。
某些情愫是在心底里暗暗生长起来的。
他总是在傍晚散步时,不自觉地走到女生宿舍楼下,希望能偶遇,又希望不被她看到。然而有时候真的遇上了张兆和,他又只是呆呆地站着,不知怎么开口,最后只是机械地蹦出几句“最近功课跟得上吗”“最近在读些什么书呢”。
无辜的张兆和对这个害羞的老师感到十分好笑,又觉得有些莫名其妙,心中开始狐疑。不久后,她收到一封信,上面写着:“不知道为什么我忽然爱上了你。”
这是来自沈从文的第一封情书。张兆和没有太惊慌,她用一贯对付情书的方法来回应——不予理会。
在日记里,张兆和写:我是一个庸庸的女孩,我不懂得什么叫爱——那诗人小说家在书中低回悱恻赞美着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