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生长在开明的知识分子家庭,十几岁的年纪,出落得淡泊、优雅,引得不少同龄人的追求。钱家封建而传统,从未优先考虑过这位女孩。
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甚至有意与好友结秦晋之好,他希望儿子能与叶公超的女儿促成婚配。无奈,钱钟书没有亲近对方的意愿。

年轻时的杨绛与钱钟书
钱家最终接受杨绛,源于一封信,那是杨绛写给钱钟书的,却被钱基博擅自拆看。里面提到:现在吾二人快乐无用,须两家父母兄弟皆大欢喜,吾两人之快乐乃彻始彻终不受障碍。
阅读至此,钱基博大为赞赏,直接给杨绛回信一封,认下了这个准儿媳。
1935年7月,钱钟书与杨绛在苏州庙堂巷杨府举行了结婚仪式。关于这段婚礼的描写,可从钱钟书的长篇小说《围城》里窥见一二。
杨绛也证实过此事。她曾幽默调侃:(《围城》里)结婚穿黑色礼服、白硬领圈给汗水浸得又黄又软的那位新郎,不是别人,正是钟书自己。因为我们结婚的黄道吉日是一年里最热的日子。我们的结婚照上,新人、伴娘、提花篮的女孩子、提纱的男孩子,一个个都像刚被警察拿获的扒手。

杨绛与钱钟书
是怎样一个柔软而坚强的人,才能保护另一个人身上与生俱来的孩子气?
在杨绛眼中,钱钟书是众兄弟中比较稚钝的一个,“孜孜读书的时候,对什么都没个计较,放下书本,又全没正经,好像有大量多余的兴致没处寄放,专爱胡说乱道。”
就在结婚的同一年,钱钟书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中英庚款公费留学生,杨绛毫不犹豫中断清华学业,陪他远赴异国他乡。没有了旁人的照顾,满腹经纶的大才子“原形毕露”,在生活中越发表现得笨手笨脚。杨绛便揽下一切琐事。
甚至在住院生产时期,钱钟书也不断跑到她跟前,诉说自己闯下的“祸”。台灯弄坏了,墨水染了桌布,门把手脱落……
杨绛统统告诉他,不要紧,她能解决。钱钟书便很放心地回家去了。事实上,她也是第一次处理这些问题。
钱的母亲曾感慨这位儿媳,“笔杆摇得,锅铲握得,在家什么粗活都干,真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入水能游,出水能跳,钟书痴人痴福。”

暮年的杨绛与钱钟书
生活中的照顾是相互的。钱钟书看到杨绛因不能习惯异国生活而消瘦,从小连火柴都没划过的他,便日日早起,为她做爱心早餐,且每次都要用小桌子端到床上去。
后来,钱钟书将做早餐的习惯延续了几十年。
卷袖围裙为口忙,朝朝洗手作羹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