吵得最着急上火时,陈思拿话将妻子:“我一年能救下26条人命,你几辈子能生出来26个孩子?”
心灵驿站的窗外
在小说《外婆的道歉信》里,外婆是年仅7岁的小女主人公爱莎的超级英雄,是她唯一的朋友。在现实生活里,奶奶也是陈思的超级英雄,是为他遮风挡雨、让他得以吃喝不愁的大树。
“就算是超级英雄,也有失去超能力的一天”。小说的故事中,外婆最终因病去世,陈思的奶奶,也在2010年因病去世,享年86岁。
那一年,瑞典的一位导演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参加奶奶的葬礼,以奶奶为原型拍摄了一个故事片。
陈思在朋友圈纪念奶奶
每次,曾被救起的轻生者打来电话,陈思总告诉对方:“不要再打电话来了,我明天就换电话了。”
事实上,18年了,他的电话号码从未换过。
在陈思心里,人都不该死。别人不需要感激他,只要自己有能力后,看到身边的人需要帮助时可以伸出援手,就算是对自己最大的回报。
善意就像是一颗糖果,生活的甜需要传递。
“做人当做君子”,陈思定会牢牢记住奶奶的这句箴言。
救人容易,救心难。
自2006年开始,陈思就发现,很多轻生者会反复自杀。他管得了一时,却管不了一世。他身上的能量有限,这个世界上也总会有“光之手”无法照拂到的角落。
自杀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救下意欲自杀的人,不是一个“劝生者”任务的终点,而是起点。为一心求死的人搭建一个“心灵驿站”,让他们有处可去,拥有一个真正得以缓冲情绪的地带,是比单纯阻止他们自杀更重要的事情。
陈思的“心灵驿站”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陈思决定包揽下这一切。
他拿走妻子的存折,用里面原本打算买房的8万元在距离大桥20公里的大厂区租下一间平房,起名为“心灵驿站”。
房子每月租金400元。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房子里有四个单人床,有沟通疏导的空间,有独立卫生间,也有专门供女生使用的空间。
驿站前后吸纳了108位志愿者。这些志愿者当中,有教授、心理医生、在读大学生,也有好心的陌生人……他们把从桥上救下的轻生者接到驿站,提供吃喝,进行开导,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流程。
“吃饭,喝酒,让他哭,控制手机,进行一对一心理疏导,请家人来接。”
轻生者们在这里少则会待上三五天,长则一年两年,这里成为他们真正“重生”的驿站。重新找到生活的意义后,他们再度出发。
15年过去,驿站几度易地,如今已搬到了一个两居室。
每到一个新地方,陈思从不敢去社区登记。“怕他们知道后不让住,我救的这些人万一出点什么事,他们也跟着胆战心惊的。”
心灵驿站的内部
采访结束后,笔者随陈思以及心灵驿站的两个志愿者去吃晚饭。席间,聊到陈思换新房子一事。他直言不讳:“我和家人方不方便不要紧,最要紧是得离驿站近啊!这样来回走动方便!”
陈思今年53岁,年纪已经不算小,聊起身上偶有的小病小痛,志愿者担心他的身体,劝他“能做多少便做多少”。他坚持不服老,说自己从未打算放弃这份“摆渡人”般的事业。
如今,在“小家”和“大家”的矛盾化解上,他也逐渐实现了某种平衡——在物流公司的工资每月5000块,一半上交给妻子充当家用,一半花费在心灵驿站上,拿来继续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