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道明曾经给自己定义了两个身份:良民和戏子。
他努力做好了这两个角色。
于良民,他徘徊在名利场的边缘,修身养性,守住君子品格。
于戏子,他下了十足的功夫,成为「演戏教科书」,站在金字塔的塔尖。
他从不迎合虚伪。真实,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底色。
世人多媚骨,唯有君如故。

66岁的陈道明上热搜了,因为骂人。作为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陈道明狠批流量明星,称他们不属于文艺界,是流量界里包装炒作出来的“塑料演员”。
“他们看上去在我们这行活动,但实际上对行业危害不小,还影响了很多优秀创作者的声誉。”
舆论也分成两派。一派站陈道明:天下苦流量明星久矣。一派嘲弄“老戏骨”:老戏骨就干干净净吗?他们不也是从流量走过来的?
事实上,陈道明的发声,正是因为他有着30年来的演艺经历。他见证过上世纪60年代的纯朴、80年代的创新,也目睹消费主义对影视行业的步步侵蚀。他直指影视界从“一个八股”走向“另一个八股”。
“过去还有一点风骨、一点孤傲,还有一点竹节精神,现在全部被钱同化了。”他敢言敢怒,不顾情面地戳破演艺圈的虚浮,言辞尖锐。他怀念过去的文艺界,“我不喜欢娱乐界。”
说实话,他原本不必如此。早年间,他以“边缘人士”的姿态,在名利场中斡旋。他身上永远带着距离感,彬彬有礼。现在,他甘愿站在娱乐圈的屋檐上,鸣忧报丧。他要做那个戳穿皇帝新衣的人。


陈道明原本就是不爱往人群中走的人。他早知道,人有人的命,戏有戏的命。
幼年,他便见证父亲的命运多舛。父亲是一名知识分子,毕业于燕京大学,和冰心在同一所学校。他当过天津美国救济总署翻译,一直在大学教书,直到遇上文革的浪潮。父子的命运充满了戏剧性。
陈道明进入演艺圈,也是一个意外。
为了躲避上山下乡,有个城里的饭碗,陈道明不得已报考了天津人艺话剧团。他本想考舞美队,结果到了那,面试老师见他,瘦瘦高高个儿,面目清秀,让他去报演员队。陈道明也没准备,上去念了一通《毛泽东语录》,就糊里糊涂进去了。

年轻时的陈道明(左)
陈道明入这行,父亲是不支持的,那时代的演员被叫成“戏子”。他也觉得自己入错了行。后忆及此事,陈道明说:“那个年代的父母看不起这个职业。现在父母都把小孩往里头塞,因为它变成了一条通往名利场的捷径。过去年轻的演员们急着改面孔,现在又流行改名字了,惟一的目的就是怎么能够明天就成名,是非、过程都已经不重要了。”
他拿着一个主角儿版本的开头,却演了七年的龙套。
这七年,他上场演匪兵,下场演伪军,这场演特务,那场演八路,一句台词也没有。陈道明也不抱怨,主角和配角拿着差不多的工资,都是“铁饭碗”。
他拍电影《一个和八个》时,大伙儿就在水库边,晒太阳晒了一个月,什么也没干。
那时,演艺圈还没有被赤裸裸的欲望占据,没有被金钱裹挟着快步向前。

《一个和八个》剧照 陈道明
再后来,他遇上了《末代皇帝》,演青年溥仪。沾上戏,他就是拼命的。他每天就从东城,骑自行车跑到西城,三十多集的电视剧,拍了4年。他用这些时间钻研剧本,打磨演技。
拍完第一部电视剧,他就拿下了金鹰奖最佳男演员和飞天奖优秀男主角,一炮而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