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活着》,成就了张艺谋、巩俐和葛优。《活着》太苦了,但作者余华却很好笑。2021年,贾樟柯导演的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上映,镜头里余华的幽默展现得淋漓尽致。有人评论,余华是一个被写作耽误的喜剧人,逗笑能力堪比郭德纲。
在贾樟柯的镜头里,余华坐在街边小餐馆桌前,被调料瓶、筷子筒、餐巾盒包围。
他举着手机看篮球赛,投入时,不禁发出“哎呦”的叹惋疾呼。
一声“哎呦”之后,一段长达二十分钟的单人脱口秀表演开始了。他就像一个深谙喜剧之道的演员,死死拿捏住每一位观众的笑点。
他金句频出。
“人类口腔是这世上最没有风景的地方”,“只要作品能发表,什么光明结尾都能写”,“女孩给我递小纸条,我费尽心机小心翼翼拆开,生怕错过美妙表白,结果对方只是想批评我弄坏了借走的图书”……
放映厅里,一阵又一阵笑声传来,持续不断,为他喝彩。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中,余华在看球赛
读过一两部余华小说的读者,免不了要被他作品中的苦难所“误导”,觉得作者本人也一定是严肃的、忧郁的、苦大仇深的。
看完电影后就会发现,真正的余华是幽默的,灵动的,甚至是可爱的。
在《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中,余华淡化了自己的作家身份。
他并没有聊太多的文学观点,而是在聊生活环境、成长经历、爱情故事、个体感受等一些更为私密化的东西。
故乡是一面镜子。作家对故乡的私人化记忆,决定了他们会如何书写自己的作品。
当人们开始重新适应余华这个有些“反差萌”的形象后,再返回去读他写下的文学字句就会发现,文学与人生息息相关,文学赋予了人类一种尊严,普通人和作家站在同一个故乡。
而这一切,都有迹可循。
余华与贾樟柯
幼时的余华,是一个对故事结局痴迷的小男孩。
他与文学的初遇,在70年代末。
那是一个书荒的时代,书本不是缺章少页,就是没头没尾。在余华看来,小说没有开头尚且可以忍受,没有结尾则实在让人难受。
少年余华,每日最常做的事,便是躺在床上,幻想自己读过的每一本小说的结局。想了一个不满意,就再想一个。
在下一本没头没尾的小说到来之前,他有的是时间寻找最令人满意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