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学习写作小说的经历和拔牙类似,都是“撸起袖子就干”。
虽然他当时认识的字少,但他很自信,阅读的起点也很高。
第一次,他找了一本叫《人民文学》的杂志来看。首先看的是标点。什么时候该使用引号?什么时候该使用逗号?什么时候该使用句号?
看了两页以后,就觉得“算了,还是直接写吧!”
“后来的评论家总赞扬我的文字简洁,那是因为我认识的字少。”这就是所谓毛主席说的,“坏事会变成好事。”
从文的道路一开始并不顺遂。余华总在被退稿。据他自己描述:“我收到的退稿加起来,比中国的城市还要多。”
彼时,他住在一个院子里,邮递员总是会将退稿从围墙外扔进去,他父亲一听到“啪嗒”一声,就意识到退稿来了,随即便会吆喝余华去拾掇。
青年余华
余华也时常调整自己投稿的策略。每当被退稿一次,他便会将自己投稿的杂志调低一个档次。
拔牙拔了5年,投稿也就投了5年。
就在他准备放弃时,1983年1月,《西湖》杂志发表了他的小说《第一宿舍》。同年12月,《青春》杂志也发表了他的小说《鸽子,鸽子》。
那一年,最让余华感到高兴的事是,他接到了《人民文学》编辑周雁如打来的长途电话。周雁如告诉他,他投去的三篇小说都写得很好,都会发表。但有一篇,结尾不够光明,要改。
余华一拍脑门应允:“改!只要能发表,别说结尾了,我从头到尾都给你改光明咯!”
就这样,余华被邀请去北京改稿,来往车票及住宿费全部报销。
稿子不到一天就改好了。余华并没有急着回家,而是在北京待了一个月,玩遍了所有景点。离开北京前,他兜里装着各种报销费用,加起来总共有八九十元。
在八十年代,这十足是富人的派头。在回家的路上,余华路过德州,为父亲带回一只扒鸡:“你儿子真的出名了!”
第二年,1984年8月,余华如愿被调到文化馆,正式走上文学道路。
第一天去报道时,余华故意迟到了两个小时,却发现自己是第一个到的,他意识到“这个单位来对了”。
接下来的日子里,余华整日在大街上溜达,找人陪他玩,直到没人跟他玩,才意兴阑珊地回家开始写作。
1998年,余华、苏童、莫言、王朔4个中国作家去意大利参加远东地区文学论坛,讨论的议题是“我为什么写作”。
当时,他们四个作家互相根本不知道对方是写什么的,余华率先站上去就将自己的稿子念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