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亿人一个月支出超200亿元,谁是常态化核酸检测的最大赢家?

5月6日,北京朝阳区一核酸检测现场 摄/王腾
“不是在做核酸检测,就是在去做核酸的路上”。2022年5月6日,一位北京居民的朋友圈写道,这也是北京、上海等地越来越多人的写照。
据《财经·大健康》不完全统计,已有六个城市开始常态化核酸检测,分别是北京、上海、杭州、沈阳、芜湖、大连。这些城市一般要求市民每隔一定时间便需检测,甚至成为出行及出入公共场所的必备证明。
“这是目前应对奥密克戎综合性、中长期社会成本最小的防疫方式。”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曹和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根据东吴证券的一个测算,截至4月30日,中国一个月内因常态化核酸检测所需支出为216亿元。
然而,设置更多的核酸检测点能成一门长久生意吗?
街角商铺,从房屋中介变成核酸检测点
5月6日下午约两点,在北京市朝阳区雅成一里小区附近,一处核酸检测点排着长队。《财经·大健康》观察,一个小时内,该队伍一直保持着50人左右,他们大多因健康宝弹窗,来做核酸检查。
这处位于两条路交汇处的门面房,之前是一家房屋租赁公司。2022年后,成了核酸检测点。牌匾是简单直接的“核酸检测点”五个字,赋上了醒目的红色和黄色。
近期,五类人群的“北京健康宝”会被弹窗。比如,需要进行风险排查的人员;未在规定时间完成核酸检测的人员等。特定人员需完成核酸检测,“北京健康宝”查询到阴性报告后自动解除弹窗。
“之前疫情不严重时每天检一两百,近期每日一两千人。”一位北京财满街核酸检测点工作人员说。
根据公开信息,截至1月29日,北京市核酸检测固定采样点400处,其中91处可提供混检服务。到5月7日,《财经·大健康》综合统计北京市政府网公布信息发现,固定核酸采样点翻倍,已达989个。
然而,这些采样点仍不足以应对北京此前的区域核酸检测,为了应对当下的疫情,北京设置了大量临时采样点。5月3日、4日、5日,北京市连续开展三轮区域核酸筛查。5月3日第一轮时设置采样点位9266个,采样台2.2万台,动用采样人员4.4万名,辅助保障人员13万名,累计采样1992万人。这些临时采样点很多设置在小区内或周边,由社区卫生中心或辖区内抽调医护人员进行检测。
在北京朝阳大悦城西门对面的停车场内,紧靠公车站台和地铁6号钱,周边多家商场、写字楼。这里也设了一个免费核酸采样点,由政府买单,目前专门应对大规模的混采。相比其他采样点,该采样点布局更大,分别设立了登记窗口和采样窗口,同时又设立了一个专门的员工休息处。这处采样点由一个第三方医学实验室运营,当天现场有六名工作人员。
政府大规模核酸检测多以混采为主,一般10人次一混采。按一位第三方医学检验实验室负责人的估算,一个实验室30人到40人,两班倒,仅能达到每日一万的检测量。
截至2022年4月17日,来自国家卫健委的统计数据,中国共有1.31万家医疗卫生机构具备检测能力,检测能力为5165万管/天。一年前,这个数字是126万管/天。
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看来,要组织一次核酸检测,落实某一个抗疫措施,需要系统周密、大量资源配置和动员协调才能有效完成。他在4月29日新闻发布会上分析,对100万人口城市的核酸检测能力和对2500万人口城市的核酸检测能力,要求不一样。在检测能力不足的时候,时间就会长,够的时候,可能24小时就完成。所以,这一块是一个挑战。
新冠疫情完全改变了核酸检测的原有规模,以前只有少量第三方医学检验实验室和公立医院实验室可以做。
自2020年中央预算内投资共安排456.6亿元用于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等项目建设;2021年安排300亿元支持省市县三级疾控、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等项目建设。其中,就包括提升检验检测能力。
比如,所有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开设核酸采样服务。其中,开设病房或发热门诊的医疗卫生机构将提供24小时检测服务。另外,符合条件的药店、健康驿站等也会引导提供24小时核酸检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