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孩子的能力只有婴儿水平”,之后做了改变一生的决定
“作为一名老师,我却没有办法让自己的孩子拥有一张课桌。”在以郭敏燕故事为原型的公益微电影《大海小雨》中,一段语调悲伤的内心独白演绎了这段故事——
“你们还是领回去吧。”
“这孩子不合适。”
“其他家长有意见。”
从普通学校到特殊教育学校,孩子都无法独立适应。在这些学校中,孩子度过了最短3天,最长一月余,加起来甚至还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一所学校在知悉孩子情况后便施以婉拒,孩子连校门都未曾踏入。
“我一定要做融合教育!”为母则刚,在屡屡碰壁后,郭敏燕铁了心,“而且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事关儿子和全家一生的幸福。”在上海陪伴儿子康复时,郭敏燕还积极带领身边无助的家长们走上与孤独症抗争的道路,又成为了一名特教老师。她有决心、也有能力去推动融合教育模式。
“这个孩子是我遇到的最好的苗子!”
2017年底,在“海亮师德标兵”的评选中,郭敏燕的故事不仅感动了海亮教育人,更是触发了海亮集团决策层进军“孤独症全生命周期支持体系”这一公益事业的决心。在海亮集团创始人冯海良的支持下,融合教育模式在海亮教育管理集团正式启程。
2018年,海亮集团启动“融爱计划”,在海亮教育旗下的天马实验学校正式成立第一个融合部。
那年秋天,从1个办公室、4个融合生、4个特教老师起步,天马实验学校融合部全融合模式“蹒跚学步”。
那时的郭敏燕,不仅仅只是一名孤独症孩子的家长,更是一名融合教育的特教老师。她沉在一线,扎根校园,培养了一批特教、幼教、心理学、康复治疗学等专业的新生力量。
旁人会好奇:“你为什么要招幼教啊?”她却说,融合教育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必须培养出一个拥有综合能力的团队,并在实践中摸索、在磨合中成型。
“我们的影子老师仅凭一个皱眉、一个歪头、一个‘哼’,便能读懂孩子的内心,更好地帮助孩子融入课堂。”而影子老师对孤独症孩子的全方位支持,也最大程度地消除了普教体系的顾虑。
对孩子进行评估后,影子老师设计好每一节个训、每一个游戏、每一种场景。从做融合教育的第一天起,郭敏燕和她的初创团队就倾注了许多的心血,来攻克融合教育这块“硬骨头”。如今,天马实验学校小学融合部已经形成了“半融合→全融合”的阶梯式课程体系。
(普通孩子和融合生成了好朋友)
面对周遭的质疑,个性直率的郭敏燕十分坦然:“创办融合教育的初衷也包括为儿子创造未来的私心,但融合教育是真正能救那些陷于水深火热的家庭。因为感同身受,所以不会畏难,更不会轻言放弃。”
在试点过程中,融合教育渐渐得到了校领导、普教老师、普通孩子家长们的认可,小学校长对融合教育的态度也从“尝试做”变成了“我想做”。更为重要的是,普通孩子和融合生之间渐渐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校园里,一个小男孩向融合生递上一片樟树叶:“你说树叶的纹路像不像我们的手掌呀。”
教室里,又一个小天使正在帮助融合生:“沛沛,今天的拼音你学会了吗?我来帮你检查作业吧。”
融合生得到了小天使们的帮助,小天使们收获了助人为乐的情感,彼此之间也成为了朋友。
看到一个个这样的场景,郭敏燕深感欣慰。
“如果没有遇到郭校长,我就活不到今天。”这是来自希希妈妈的肺腑之言。
希希在2018年3月被诊断为阿斯伯格综合征(AS,也称为高功能孤独症)。专家给出的建议是“爱他,包容他,接纳他,不要抱有太大要求”,“没地方适合他,你就自己教吧”。或许是一语成谶,求学路上,连着8所学校将希希拒之门外。
但当郭敏燕第一次见到希希时,却直接予以了肯定的答复:“不用看测评结果,我敢说这个孩子是我遇到的最好的苗子!”而后,希希很快便融入了这所校园,也证实了郭敏燕那句肯定的分量。
不仅如此,身为校长的郭敏燕还多次找来希希的爸爸,弥合了几近破裂的父子关系。
更让郭敏燕感到欣慰的是,经过四年的融合教育,自己的儿子早已顺利融合在普教班中,跟普通孩子一起学习、生活,不为他人添麻烦,也不需要家长老师额外操心,快乐地生活与成长便是心之所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