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钱志亮
来源 | 钱志亮工作室(ID: qzlgzs)
“5岁女孩撒泼打滚要玩具,父亲原地看3个小时不制止,如果你是家长有什么更好的教育方式?”
这是知乎上一个热门讨论的话题。
话题中的场景多么的熟悉,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几乎每一位父母都曾为孩子在公共场合中的哭闹而感到手足无措,尤其是面对陌生人投来的种种疑惑眼神,更是尴尬无比。
父母对此的反应无非这几种:
第一种:忽视、冷处理,随孩子闹;
第二种:打骂、将抛弃当威胁;
第三种:妥协,心软地做出退让。
以上这几种方法,针对不同的孩子,在不同的场合下,可能起到一点作用,但事实上,每一种方法都存在着一定的弊端。
01 冷处理的弊端
冷处理的方式一般表现为视而不见、不和孩子讲话、不及时回应孩子,等孩子冷静下来再教育。
它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可惜的是,很多父母都将其发展成为和孩子较劲,冷处理慢慢变成了冷暴力。
以前看过这样一则新闻:有个孩子在外面哭了一个多小时,妈妈站在几米外,全程冷漠地盯着孩子看,最后孩子哭累了,才乖乖地跟妈妈回家了。
许多父母都很赞同这位妈妈的做法,孩子哭,别理他,哭一会他就停了。
但事实是,这种漠视会让孩子觉得:我的感受一点都不重要。
在《被忽视的孩子》一书中也提到:“这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家长都有过让孩子失望的教育失误。但真正有害的,是父母对孩子的情感忽视,对孩子情感需求一直充耳不闻,视而不见。”
伤心难过时,孩子无法在最爱的父母身上得到任何安慰和回应,这是一种深深的绝望。
02 打骂、威胁的弊端
对孩子来说,最残忍的一句话是:妈妈不要你了。
可我们做父母的,却总是拿孩子最害怕的事情,反过来去威胁孩子。
在超市和商场,经常看到有的孩子哭着要玩具,大人不理他:“那你呆在这里,我回家了!”接着,头也不回地走了,孩子发现大人不见了,便开始歇斯底里找爸爸妈妈。
这个方法见效非常之快,孩子马上忘记要求并追了上去,失去父母的恐惧早就盖过了对玩具的渴望。

整个过程,孩子都陷入了不安和恐惧之中。
这种方法使用次数过多,孩子的安全感就会被破坏,他们会更加黏着父母,比如有的孩子去幼儿园担心爸爸妈妈不来接,有的孩子在外面玩一会就回过头来看妈妈在不在,“被抛弃”的心理阴影很可能长期存在于孩子心中。
威胁孩子的效果最好,但影响也最大。
03 妥协的弊端
不少父母看到孩子哭就觉得心疼,为了让孩子马上开心起来,轻声哄着,想买什么就买吧,想玩就再多玩会。
有一位妈妈就曾经吐槽爸爸宠孩子宠到毫无原则。
夫妻二人带着4岁的女儿逛超市,女儿喊着要吃冰淇淋,考虑到孩子的感冒刚刚好,妈妈就没答应。
女儿见妈妈态度强硬,委屈坏了,赖在冰柜前不走,而且越哭越大声,一旁的爸爸心疼了:“不就是个冰淇淋吗?孩子哭出病来怎么办?”
最后,父女俩一人拿着一只冰淇淋走出超市。

妈妈担心地说:“女儿现在可会见人下菜碟了,我不答应的事,她就跑去找她爸爸闹。”
因为爸爸的心疼和妥协,让女儿误以为哭闹可以得到原本得不到的东西,无理要求变得越来越多。
当孩子发现一哭,大人就会满足他的要求,慢慢地,哭泣就不仅是孩子表达情绪的方式,也成了经验总结后的“最佳作战武器”。
04 孩子在公共场合哭闹,父母如何有效安抚?
面对孩子的哭闹,父母要做的,不是把孩子训练成一个不会哭的机器,更不是要冷眼旁观,消极面对。我们最终要解决的,是孩子哭声背后的需求。
>>>>
将孩子带到安静的角落
当孩子在公共场合哭闹时,我们要做得第一步,不是急着去教育他,而是先带他到一个安静的地方,低声沟通,比如商场的母婴室,电影院的卫生间,公园里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