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这么做?
从孩子的角度来说,这是在保护他的“面子”。
人们常说:“教育孩子要关上门”,对孩子的赞美要公开,批评却要私下。在外也一样。大庭广众下的批评,不仅伤害孩子的自尊,也会慢慢剥夺孩子对你的信任。
如果你懂得在人前给孩子留一条自尊底线,孩子才能真正地学会自尊和自爱。

从父母的角度来说,当众教育孩子是一件很有压力的事情,因为孩子的失控,常常意味着父母教育的失败。
我们生怕别人认为自己没有教育好孩子,有外人在的情况下,我们对孩子的哭闹也更容易过激,最后,对孩子的教育变成了给别人看的“表演”。
将孩子抱到一边,能缓解我们心中的尴尬,也能避免其他人对教育的干扰。
从第三者的角度来说,带哭闹的孩子到一旁的角落,不会影响到其他人。
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让孩子知道,出门在外,不能影响其他人,培养孩子理解别人、尊重别人的能力。
>>>>
比起孩子,父母自身要先冷静下来
面对一个在公共场合耍赖的孩子,家长的怒火很快就会被点燃,很容易演变成亲子对抗的局面。
而在战斗模式下,伤害是最容易发生的。
所以,想要安慰哭泣的孩子,首先,父母的情绪就必须是平静的,学会察觉自己的愤怒,可以给自己几秒暂停时间平复心情。

如果我们能够快速处理情绪问题,就能有效避免因愤怒而导致的对抗,孩子才能学会平静面对问题。
一定要明白:孩子最不可爱的时候,也是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如果将孩子的行为当成求助而不是对你的反抗,也许心情就能平静许多。
>>>>
陪在孩子身边,先做情绪的疏导
我们这代人,小时候一哭,就会被上一辈严厉呵止,鲜少有大人对孩子的负面情绪表示接纳。
事实上,每个人都要有机会让情绪平静下来,孩子也一样,需要有释放情绪的时间。
对于孩子的行为,我们可以不认同,但是要试着允许孩子心情不好。
因为情绪只能被理解,无法被压制。情绪疏导是教育的前提。
不妨试着跟孩子“共情”。所谓共情,并没有特定的模式和话术,重要的是父母的态度,是不是能够平静地、耐心地安抚孩子。
你可以抱着孩子,拍拍他的背,让他的情绪“飞”一会;
你也可以坐在他旁边,陪伴他,陪他默默地哭泣;
你还可以告诉他:我知道你很委屈,想哭就哭吧,妈妈会陪着你。
积极的回应是为了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懂你的委屈。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接纳,会更愿意听从你的教育。
>>>>
回应完情绪,再来解决问题。
《正面管教》中曾经提到过,大多的父母认为在生气时就要解决问题,其实,这是最不适合解决问题的时候。在生气的时候,人们接通的是“原始脑”——其选择只有“战”(争夺权力)或者是“逃”(后撤,并且无法沟通)。
孩子哭闹时,不必惊慌着急,不要急着说道理,先等他发泄完,你只用守住你的底线,接纳他的情绪并给予陪伴。
当父母不被孩子的哭闹所影响的时候,大部分孩子大概就能懂得了行为边界在哪里,下一次,他往往不会再蛮不讲理地提要求,这就是规矩建立的过程。
当孩子冷静下来后,再来复盘问题,简单向他解释为什么你要说“不”,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比如为什么不能买玩具?什么时候才能买?
最重要的,是教孩子正确地表达情绪和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