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朋友一起去植物园遛娃。
刚把两个小家伙安置好,她就郁闷地吐槽道“一想起我家娃,我的心就拔凉拔凉。从他出生到一岁半,全都是我一个人带。
本以为孩子不管啥时候,都是最黏我的,结果被现实啪啪打脸。”
我抬头看了看玩得正欢实的小家伙们,诧异地问道“怎么会?你也就刚上班2个月呀?”
朋友难过地叹口气,恨恨地说“终归是错付了,累死累活足足带了18个月,结果婆婆接手2个月,这家伙就不和我亲了。
以前晚上睡觉,连做梦都是叫妈妈,现在直接变成奶奶了。以前不管谁带他出去玩,回家一进门都是赶紧跑到我们屋里找我。
这还没啥,前天晚上,都该睡觉了,他哭着非要穿鞋子去找奶奶。唉,我都想辞职继续回家带娃。”
我下意识地问了句“你下班以后,是不是没怎么陪他玩?”
朋友怔了下,说“确实是,我的拖延症又犯了,老是将工作带回家。除了吃晚饭的时候,和孩子说几句话,一直都要忙到9点多。
等婆婆给孩子洗过脸和脚,我再去把他抱过来睡觉。如果是以前,我会给他讲绘本,现在都是直接过来就睡觉。
现在算算,婆婆每天带的时间真长,难怪这么快就和我不亲了。以后,要尽量多陪陪他。”
其实,关于这个问题,不少妈妈都会有类似困扰:
宝宝是不是谁带的时间多,他就更亲近谁呢?为啥妈妈辛苦带了那么长时间,到头来却和奶奶亲呢?
这里牵涉到儿童心理学家们格外关注的一个话题“依恋”。
所谓依恋,一般是指幼儿和他的照顾者(一般是父母)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感情关系。是一种感情上的联结和纽带。
心理学家将依恋分为四个阶段:
(1)0-3个月是前依恋期,属于无差别反应阶段 虽然宝宝能识别出妈妈的气味,但对于陌生人的接触也不介意。
(2)3-6个月是依恋建立期,属于有选择反应阶段 宝宝开始认生,不让陌生人抱。
(3)6-24个月是依恋关系明确期,属于特殊情感缔结阶段 宝宝会更加依恋熟悉的照料者,当依赖的成人离开时,会表现出分离焦虑。
(4)24个月以后是目标矫正的伙伴关系
这也就是说,依恋是不断发展的过程,能反映父母和孩子之间关系的变化。
通常情况下,妈妈是宝宝的第一依恋对象。而且几乎所有的婴儿在1岁左右都能与照料者形成依恋关系。
但如果妈妈在依恋关键期存在感逐渐减弱,譬如晚上不和孩子一起睡,下班后没有和孩子进行良好的互动等,宝宝感受不到妈妈的关注,就会将对妈妈的依恋转移到爷爷奶奶等照料者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