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弥小木
欺负别的孩子时,他们在想什么?
这是一本书的书名。从看到书名,到收到书、阅读、写下这篇文章,每天都会看到让人感到愤怒的新闻。
• 10几岁的孩子,在教室里,对另一位同学,又是扇耳光,又是踹脚。
• 8岁孩子对3岁孩子,又是打,又是推,最后3岁孩子坠楼。
• 10岁孩子将4岁孩子,打得左前臂骨折。
• ……
已经不想举例了。除了3岁孩子离开了人世,他的家属不同意和解外,其余的最后都是“双方已和解”。很想知道,他们是怎么和解的?和解之后,受伤害孩子的父母,有没有跟上后续给孩子的安抚?和解之后,欺凌者的父母,有没有认识到自家孩子行为背后根本的原因,并且做出彻底性地改变?发生在学校里的那些场景,校方对此有相关的改进和完善吗?
“双方已和解”五个字,很简单。但后续要做的事,都跟上了吗?如果没有,受过伤害的孩子,心里会有阴影。欺凌的孩子,往后可能会变本加厉……
打下这段文字,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前段时间的烧烤新闻带来的无力感,又来了。无力之后,思考怎样才能改变这样的现状?需要做的太多了。这两天在看的《欺负别的孩子时,他们在想什么》,从非常全面的角度,深入剖析了“欺凌”这个话题。
《欺负别的孩子时,他们在想什么》,是英国教育心理学家格雷厄姆·拉姆斯登,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由浅入深地分析“校园欺凌”。
强烈建议,家有孩子的父母、教育从业者,都看看这本《欺负别的孩子时,他们在想什么》。书中不仅分析欺凌者的心态、原因,也有分享受害者、目击者的具体支持方案。还分析了学校、家庭、社会,需要做出怎样的应对,来改变校园欺凌的现象。
短短几句话,其实无法全面描述《欺负别的孩子时,他们在想什么》里面的内容。读这本书,停停看看,有很多的内容需要消化。

在“欺凌者、受害者、目击者”的三个角色中,大部分的孩子,会是“受害者、目击者”的角色。这篇文章,接下来的内容,分享的是理解、支持“受害者”的措施有哪些。
了解欺凌
通过与孩子们的讨论,格雷厄姆·拉姆斯登发现,孩子们与大人对欺凌的理解是不太一样的。关于这点,深有体会。
之前,孩子读完一套关于如何自我保护的童书后,说原来这些都是欺凌啊。如果不是仔细看过那套童书,她不知道那些行为就是欺凌,只是觉得不舒服。
带孩子认识欺凌,是我们要做的第一步。《欺负别的孩子时,他们在想什么》里列出了几种恶霸行径:
- 言语欺凌
- 非言语欺凌
- 暴力欺凌
- 精神欺凌
- 社交欺凌
- 网络欺凌
这几种欺凌的类型,在书中都能看到具体的举例。如果结合一些现实中的新闻,会发现有时候欺凌不仅仅是其中单纯的一种,还有可能是几种混合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