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上有细纹,有红血丝,有斑点,临近40岁的年纪。喜欢度超过20岁那时的自已。
究竟原因,喜内涵修养,不喜虚头博眼球。博眼球的求关注,是内心的自卑与自负,现实中对这种遇见不做评论,浅笑走过。遇到画饼的,不再相信但不去揭穿。
能够早起,能够一边上班一边带孩子,信念来源于“你继续画你的饼,我保持经济的独立,把你当作不得不存在的摆设”。
下决定用心教育小儿,一半是做为母亲的义务,一半是看到别人家儿子没有教好的下场。
上午接小儿辅导班放学,提前去的,未到下课时间看到小儿在座位那里玩。孩子看到我很紧张,回来之后用“虎视眈眈”来形容我当时的表情。 我告诉孩子自已思考清楚,告诉我关于这件事情的原委与心里。
现象与本质,儿童时期的孩子,可能对“本质”不太能了解,更不能理解我说的“透过现象看本质,所以妈妈特别重视你内心的想法”。可能是现象看多了,才能深刻的去了解本质到底是什么。就像只有经历起落的人生,才能明白平平淡淡才是真。Natural is future!
我要求孩子吃午饭之前必须跟我说清楚今天上课时间在座位玩的事情原委。告诉他思路,首先这个事情做得对不对,为什么会这么做,后期应该怎么做。孩子对妈妈的爱,是信任、是依赖、是补打被骂后带着怯懦的眼神昂着头喊“妈妈”的无助与害怕......。孩子认真的跟我检讨了今天的错误。
我关注孩子的成长,心理健康第一位。在这件事情上,我需要有快速调节自已情绪的能力,才能理性的沟通解决出现的问题并预防连锁反应的问题。
情绪,我个人不喜欢大喜与大悲,因为有个词叫做“过尤不及”,还有个模糊的词“物及必反”。大喜与大悲,很难平静的输出。人的认知皆来自经历,可能是接收的画饼过多,喜欢平静的简单的,就像我会把家里的陈设弄得很简单,不会藏污纳垢。